徐立之:科學教育應少一點考核

City

發布時間: 2015/12/01 12:10

最後更新: 2015/12/09 19:58

分享:

分享:

科研如何創富?港科院創院院長、國際知名分子遺傳學家徐立之,花了7年找出基因致病的秘密,換來20多年高達億元的專利費;然而,財富在這位學者眼中非最重要,研究成果能拯救人命,才是他心中的富。

徐立之科研路不易行,形容自己勝在夠運。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後,原打算回港教書,但遭港大和中大拒絕,在一次機會下獲教授賞識,獲獎學金轉戰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任博士後研究。

3萬基因中找出關鍵

那時分子生物學發展精采,他選定研究白人常見遺傳病「囊狀纖維症」致病基因,世人笑他大海撈針,竟想在三萬個基因中找出關鍵,但他懶理,埋首研究,結果發現問題出於第7條染色體的缺陷,令患者平均壽命由4歲延長至40歲。

研究成果讓他獲喻為有機會問鼎諾貝爾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更為他帶來20多年的專利費。

他透露,其個人取得部分,累計至今有逾百萬加幣(約700萬港元),他仍在「收支票」,推算20年來專利費高達一億港元。但他把專利費一直存放在醫院,將來或成立獎學金。

徐立之(左)與囊狀纖維症病人(中)及其家長(右)合照。相片來源:晴報

兩遇伯樂 改寫命運

徐立之的科研路並非一帆風順,不擅背誦的他,大學只是三級榮譽畢業,唸碩士的資格也不符,但慶幸遇上兩位啟蒙老師,改變他的命運。其中一位就是留美回中大教學的麥繼強教授(其外曾祖父為百日維新的康有為),麥破格收徐立之升讀碩士。

畢業後徐一心赴海外讀博士,但經濟有困難,寄出50封信到海外大學,有三間願意取錄,但均表明無法提供助學金。

此時,他人生最大轉捩點出現了,當年美國匹茲堡大學分子生物學何潛教授回港演講,他堅持做聽眾,聽不明白也要聽,結果他聽完後無畏地發問,並介紹自己,何問他有沒有興趣到匹茲堡大學深造,一位助理教授正請博士研究生,此人正是有DNA之父之稱的James Watson最後一位學生,

我學了他,他不會逼我……我之後教學生,也給予很大空間發展!

「香港有很多好嘢你唔知」

他憶述有次在內地舉行講座,有人關心懷孕時多看范冰冰照片、遺傳學上會否令寶寶變靚?當時他的答案是:

范冰冰是誰?

引來哄堂大笑。

徐立之想藉此說明,科普其實可以很「貼地」、很有趣。

世界各地科學院各有不同定位,中國科學院自設研究室;美國是滙聚科學家;英國是科普為主。至於港科院,徐立之形容:

香港有很多好嘢你唔知,當有人知道就愈掘愈多!

徐說香港人才、大學、資金、法規等都具備,但科研轉移為技術或發展產業的齒輪,就是推動不前。他舉例,教資會、研資局鼓勵大學做技術轉移,但教資會評審卻着重發表文章數量,

很多矛盾、衝突的地方,是自己製造!

少一點考核 多一點鼓勵

現今的學生有不少課外活動,徐立之表示,他們並非全部時間均在做功課、無時間做別的事,而是彈琴、游水過後,晚上9時許回家才做功課:

叻的小朋友,你不叫他都去;一般的小朋友,不要這麼辛苦迫他,浪費很多時間,小朋友不是有興趣,而是要交差!

他希望,科學教育應該少一點考核、多一點鼓勵。

徐立之以煲飯作比喻:

煲飯不可成日打開飯蓋看,如果相信這系統、相信你的飯有泡出,你就收細火慢慢等收水;否則你走去打開蓋,得閒拿筷子搞下,就會煮極都唔熟!

他強調,最重要是培養學生興趣,不是頻頻測試他的程度,最終變成為了準備測試、忘記了興趣。

每逢有科學展,徐立之均會把握機會跟學生傾談,所以他知道學生對科學是有興趣的:

小學和中學生,問的問題很精,但到大學時沒有了,變得含蓄……

徐相信這也與英文差有關,可能曾經被取笑,就愈不敢開口了:

有咩所謂,大家應是互相支持,而非恥笑,外國人來港講廣東話不好,你都幫手,反而港人講英文不好就笑。

徐立之認為,港生的兩文三語並沒有問題,只是欠缺機會講,因為語言需要多練習。

他勉勵學生,練好語言有很多方法,早前在三藩市遇過一位內地博士生,他在實驗室當助理,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原來是靠看電視學英文。

徐立之的父親擅長繪畫,師從國畫大師齊白石,徐說自己沒遺傳父親的繪畫天份,但愛書之一是齊白石的畫集《Likeness & Unlikeness》。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

相片來源:經濟日報

相片來源:經濟日報

(節錄)

原文刊於《晴報》《經濟日報》(收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