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維修員缺 90後冀自立門戶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2/11 07:05

分享:

分享:

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及項目主任林昇陽認為,社會需作思維上的改變,令學生、家長和教師都明白職業教育的重要,汽車維修從業員的社會地位才得以被重視。(張雅婷攝)

本港車輛領牌數目達73萬架,但汽車維修從業員的人數卻只有約1.3萬人,平均每名技工要維修56架汽車。有智庫研究指出,本港汽車維修業面對人手短缺及技術不足等障礙,當中職訓局相關課程的退學率更高達4成,業界青黃不接。

面對行業日漸式微,有80後無懼挑戰,斥資開車房;亦有90後不怕辛苦,由低做起,冀將來可以自立門戶。

27歲的趙先生去年2月,與3位朋友合資40萬元在屯門開設車房,花了10個月時間才聘請到合資格師傅,他坦言行業最大的困難是人手不足,但面對龐大的內地市場,前景仍然明朗,「汽車在內地是一種奢侈品,不只是一種運輸工具,要追求速度和外觀,但內地欠缺技術,香港則有」。

趙先生留意到本港車主樂於花錢將汽車改裝,參與內地的賽車競賽,他期望今年經車房所改裝的汽車,可在賽車賽事中爭奪排名,為生意招徠。

22歲的鄧先生兩年前毅進畢業,加入親戚的車房做學徒,每日工作11小時,試過整個月都沒有放假,薪金更1萬元也不到,但仍堅持留在該行業,「起初覺得辛苦,人工十分低,覺得付出的勞力不成正比,但漸漸知道,學會了的技能是自己的,可以賺錢」。鄧先生又對車禍後的汽車維修特別有興趣,看準行內人手短缺,冀學師圓滿後能自立門戶。

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指出,過去30年,本港車輛數目增長2.7倍,但維修從業員人數僅升6.1%。研究及項目主任林昇陽指出,社會普遍對汽車維修業存有負面形象,形容技工為「車房仔」,工作環境「污糟」、「邋遢」,令不少年輕人卻步。

林昇陽又引用教育局的數據,在去年入讀職訓局汽車維修課程的學生,有39%已經退學,他相信是由於年輕人看不見前路,故選擇放棄。

除人手不足外,車輪維修技術亦未能與時並進,林昇陽指出,汽車維修技術只局限於製造商身上,令坊間的車房面對新款汽車時,顯得束手無策,未能配合汽車業發展。

思匯政策建議政府可仿效內地,強制要求汽車製造商公開維修技術。人力資源方面,則可效法建造業,大幅增加培訓工資及津貼,令汽車維修成為有前景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