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哲學大師米高.桑德爾 錢買不到孩子的求知慾

休閒消費 17:22 2016/03/14

分享:

分享: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作者、哈佛大學哲學教授米高.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上星期五(3 月 11 日)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公開課引起熱話,《經濟日報》 專訪桑德爾教授,談及家長善意卻用了錯誤的方式獎勵孩子,他提醒了家長,透過金錢作為教育孩子的誘因,不止收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長遠地破壞令小孩子學習動機,錢買不到的,正是小孩的求知慾。

《錢買不到的東西》當中提及一些父母或教師會付費給孩子閱讀更多書本,桑德爾用了「賄賂」一詞描繪這種做法。父母動機良善,亦沒有任何實際利益,難道我們可以說這跟有人「賄賂」官員一樣嗎?抑或應該說他們善意卻用錯誤的方式獎勵孩子呢?

桑德爾如此回應道:「我之所以用『賄賂』一詞,是認為教師付費讓學生閱讀,等同於以金錢腐化了他們內在對閱讀的熱愛。雖然我們一般會以『賄賂』來指稱與官員進行不公義的利益交換,但我會將賄賂用作更廣闊的含義,它可指某做法在腐化本應值得我們珍重的公共價值,既然如此,我們教育孩子閱讀本應是誘發出他們內在對學習的熱愛,假如你以金錢增加閱讀動機,他們只會視閱讀為一件工作,不但腐化了內在誘因,成效也有疑問。一如我們知道有機構付費讓人們戒煙或減肥,即使短期看似有效,一旦沒有金錢的獎勵,許多個案長遠還是會失敗。人們因金錢造成內在誘因的長遠破壞,而我在此意義下說它是一種『賄賂』。」

桑德爾及後更指出:「我們確實知道僅僅以金錢誘因獎勵閱讀,會破壞孩子長遠的閱讀動機,甚至許多社會科學研究也反映普遍難有成效,孩子們確實會因為沒有金錢而停止閱讀。」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價值研究中心上星期五(3 月 11 日)邀請哈佛大學哲學教授米高.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又譯邁可.桑德爾)親臨中大舉行全港觸目的公開課。(陳永康攝)

當晚的公開課氣息一如預期熱烈,桑德爾教授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使台上台下有精彩的對答交流。其中最有趣的點滴,是一位學生回應給孩子付費閱讀時,說香港人一直以來默默在做相同的事,讀書學習為了將來找一份高薪厚職,所以人人都選讀工商管理學位(BBA)而不會是政治哲學,隨即哄堂大笑;教授純熟地又將話題帶回內在誘因的重要性。

最後,桑德爾強調書中的信念:

利他主義、慷慨、團結以及公共精神,並不像(經濟學家以為)使用後就會耗盡的商品一樣。它們更像肌肉,會因為鍛練而發展並變得更強壯。市場驅動的社會有一個缺陷是,它會讓這些美德變得毫無生氣。為了恢復我們的公共生活,我們需要更努力地去練習這些美德。

米高.桑德爾簡歷

Michael J. Sandel,又譯邁可.桑德爾,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教授,世界知名學者。桑德爾於 80 年代初期發表的作品《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公認為批判羅爾斯與自由主義的代表作。著有《民主的不滿:美國在尋求一種公共哲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等書。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出版:先覺.2012 年 9 月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出版:雅言文化.2011 年 3 月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原題為『專訪哈佛哲學巨星 米高‧桑德爾』

撰文 : 王陽翎(于非) 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