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納米技術 冀助治療腎病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4/21 00:05

分享:

分享:

80後年輕科學家、中大首位「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得主蔡宗衡,針對慢性腎病治療技術,解構體內「生物納米」相互作用,希望在5至10年間成功發展納米粒子輸送技術偵測及治療腎病。他又冀港府投放更多資源予年輕一代及發展「香港製造」科研工作。

根據醫管局資料,本港現有7千多名末期腎衰竭病者,人數較10年前上升近9成。

現年32歲的中大電子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蔡宗衡指出,腎病一般並無徵兆,醫生普遍認為是由發炎引起,多配方抗發炎、但非特定治療腎病的藥物,治標不治本,且會傷及皮膚及肝臟功能等;加上洗腎治療過程需時且辛苦,對患者及家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及經濟負擔。

蔡宗衡與其團隊證實,直徑約75納米粒子,經靜脈注射後能累積在腎小球膜上,繼而可大量進入系膜細胞,而其他尺寸的納米粒子卻未有如此效果。其團隊正研究使用一些糖或高分子包裹腎病藥物,成為一個直徑約75納米的球體,作臨床實驗。

他解釋,若能了解不同納米粒子的設計,如大小、水溶性質、形狀等,並掌握它們進入人體各器官、組織及細胞的途徑,便能有效為各器官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標靶運輸及治療。目標在未來5至10年,發展透過生物納米粒子輸送技術,助市民檢測及治療腎病,減低目前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

另外,蔡宗衡有感,生物醫學工程是相對新興課程,本港父母多認為出路少,冀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予中學生,發展科研工作,讓父母們知道科研同樣可望子成龍。

蔡亦對本港成立港科院、創科局等感開心,認為可為年輕一輩提供更優良的發展機會,不同派別的科學家可多作交流,互相認識各方科研項目,從而發展更多屬於「香港製造」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