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博物館7月結束 創辦人琼姨:有生之年繼續守護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6/05/03 12:35

分享:

分享:

琼姨自2001年起在永安街開辦大澳文化工作室,以民間博物館的形式展出300多件文物。可惜因業主收回單位重建,工作室運作至7月便要結束。(梁健騰、王閣維攝)

有人形容大嶼山是香港的「肺」,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以外,讓港人吸口新鮮空氣,洗走心頭的煩惱;也有人視七成土地屬於郊野公園的大嶼山為「發展」的黃金地段,包括我們的政府。

早在2004年,政府已屬意發展大嶼山,由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領導專責小組推出概念計劃,只是一直沒太大動作。直到今年初,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接力推工作報告,以「平衡發展和保育」的主調,冀將大嶼山打造成「宜居宜業」的社區。

更矛盾的是,計劃尚未開展,大嶼山各處已見破壞連連,原有的鄉郊風貌、風土人情正悄悄流走。《iMoney智富雜誌》在發展計劃諮詢期屆滿(4月30日)前夕,走訪了大嶼山幾個重點發展地區,訪問了多位當地居民及持份者,從他們的經歷可見,「宏偉」工程背後的種種荒謬註腳。發展帶來的「得」未降臨,已要迎來其衍生的「失」。

「有生之年守護大澳」

「為甚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重讀艾青的詩,想起黃惠琼。琼姨說上一次流淚,因為一個退休警員到訪。那男人看到新聞,知道她辦了15年的工作室將於7月結束,於是千里迢迢來說句多謝。

他對我說:我曾在大澳駐守9個月,雖然時間好短,但從此就愛上呢個地方。你搞工作室以來,我一直有留意你的新聞,好多謝你為大澳做過的事,只可惜其他人唔欣賞唔珍惜……

聽到這裏,黃惠琼淚如泉湧。

那兩行淚很複雜,有感恩,但更多是擔心。黃惠琼從八十年代爭取鹽田壆村自來水電,到後來搶修大壆、反建防波堤,至今日拒絕360吊車直入大澳,在風雨飄搖的日子她一直守護着大澳向前,一步一腳印。

只可惜時移世易,隨着大澳近年急速發展,小島愈發商業化帶動租金飈升,就連她經營大澳文化工作室兼博物館的百年老宅,業主也因難以支付百萬維修費而決定拆卸重建,而她亦租不起別的地方續業,惟有結束。連地盤都沒了,日後她還可以怎樣保護這片心愛的土地?

人稱「大澳琼姨」的她實非當地原居民,不過老父說在她滿月翌日,舉家便遷入,過了今年8月生辰,琼姨在大澳就足足住了58年。小時候在鹽田壆村度過,簡樸的鄉郊生活,令她早對大澳愛得深沉。

以前一班小朋友經常流連濕地池塘,水漲游水划艇;水退摸蜆捉蝦。這些我都會做,但我是比較知性浪漫那種,對大自然多了一份享受,鍾意一個人看樹看鳥,落雨時縮在鐵盆內聽雨聲打下來叮叮叮,也會在大壆上看雲彩被風捲着走,加個鹹蛋黃,真係靚到不得了。

為大澳抗爭30多年

1982年,鹽田壆村是大澳少數還未有水電供應的小村,

 

雖然條村得8戶人,但人人都有點解我哋冇?

琼姨帶着居民去申訴談判請願,苦戰3年終得果。1988年,太平街浴室公廁在毫無諮詢下拆掉,附近居民洗澡、大小二便都沒着落。鄉事派一句「以前都係用痰罐㗎啦」把琼姨辣㷫,遂率眾帶着痰罐到港督府請願,最後獲重建公廁。

直到1993年「搶修大壆事件」,琼姨的工作開始受到社會關注。大壆原名護鹽圍,是昔日鹽田外一條長達800呎的防波堤。因日久失修加上颱風來侵,大壆被打斷成幾截。琼姨向部門求助不果,遂發起搶修行動,率領600多個工業學院學生和市民擔沙堵海,搬石建壆。

現代版「愚公移山」行動無功而還,但感動了不少人。2005年,她聲嘶力竭反對政府斥資2.6億元興建船隻碇泊區,認為浪費公帑兼礙欣賞日落景觀,政府還是一意孤行。

導賞寫書變大澳大使

事實上,在大澳打滾幾十年,甚麼政策對社區居民有利有害,明眼人一看便知。九十年代,政府銳意發展大嶼山,琼姨心想機會來了,遂向部門建議設立大澳鹽業博物館,直到2004年時任財政司唐英年接手計劃,她再去信爭取,又找來建築師撰寫計劃書、做模型參加比賽。諷刺的是,作品最後得了獎,實際計劃卻全無下文。

見官方途徑不得寸進,她就在2001年兩邊開弓,自資籌辦名為「大澳文化工作室」的民間博物館。館中展出十多年來從民間蒐集所得的300多件歷史文物,從昔日的捕魚器具、家中炊具用品以至傳統擺設也有,後來又辦導賞團、著書介紹大澳歷史文化。

館中不少舊物也是琼姨的丈夫在廢墟、垃圾堆中拾回來,論保育大澳歷史,黎先生也是功臣之一。(梁健騰、王閣維攝)

接待旅客、講解、導賞、寫書,義工重重複複做了15年,難得時至今日每有旅客到訪,琼姨仍會像「開籠雀」般手舞足蹈告訴大家,當雲彩被風捲着走近鹹蛋黃時,景色到底有多美。

這些年來,工作室慢慢成了旅客遊人聚腳交流的平台,而女主人彷彿成了另類「旅遊大使」,由問路、協助學術研究、訪談、電影公司找場景甚至千里尋親,工作室也恰如其份發揮功能。

琼姨估計,15年來博物館共接待過100萬人次,財政能自給自足,而她亦因守護大澳,聯同全球千名婦女於2005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只可惜始終搏不到政府官員一顧。

館中展出大量昔日村民用過的炊具餐具。(梁健騰、王閣維攝)

歎政府糟蹋大澳特色

工作室到7月便要結束,琼姨固然傷心,但不知是福是禍,最近政府就大嶼山發展進行諮詢,她落力籌辦簽名運動反對連串從上而下、「九唔搭八」的項目,又做定功課到公聽會發言,日程塞得滿滿,變相減少了傷春悲秋的時間。

村民親手縫製的嬰兒背帶,已有近60年歷史。(梁健騰、王閣維攝)

這項計劃中,大澳主要有4項新發展,包括動態靈修活動設施、興建露天劇場及民宿等,而最具爭議的,是昂坪360將延綫直達大澳。但由始至終,琼姨心目中對大澳發展的看法,都是保育、保留水鄉文化先行。

大澳本身就係一個好正的地方,只可惜政府完全唔尊重歷史文化,淨係識得利用佢、扭曲佢,將佢變成另一個主題樂園。

她舉例,2008年政府建議斥逾億元在巴士站興建入口廣場,附近設置木刻和噴水池。

佢哋諗嘢真係嚇死人㗎!當年抗議完以為唔再搞,點知過幾年仲死,在車站起舞台,舞台兩邊吊兩條假鹹魚,你話好唔好笑?有真嘢唔睇,專做假嘢,就係今日嘅政府!

多年來,琼姨遊遍世界各地名勝古迹,發覺香港的旅遊發展早已偏離正軌。

全世界都搞旅遊業,點樣搶客搶生意?一定係靠自己的特色嘢㗎,人冇我有,從無一個國家會為遊客而放棄自己的特色,意大利會唔會因為遊客睇厭而拆咗個比薩斜塔?我去過威尼斯,人家一定要坐30分鐘船去遊個水鄉,那是傳統嘛!又唔見佢整條海底隧道、吊車飛入去?不過老老實實,我去完覺得大澳正過佢囉!

明明火起三丈,但「大澳」二字仿如咒語,琼姨一聽便收火。她坦言,對於「政府模式」的大澳發展不寄厚望,只望政府輕手些,令大澳水鄉風情不至因為發展而瞬間湮沒。但她明言,雖然工作室沒了,但日後仍會以其他方式監察政府,守護大澳:

我有生之年都會繼續保護大澳。即使死,我都要死在這裏。

大嶼山訪問精華片段:facebook iMoney智富雜誌

(節錄)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44期(收費閲讀),標題經編輯修改,原題為「大澳博物館7月結束 有生之年守護大澳」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