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60條減至60條 海豚專家:今天白海豚保命難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6/05/02 13:04

分享:

分享:

「方太」是洪家耀最掛心的海豚,19年來見證牠產子再喪子,現在更失蹤無影,圖為兩母子難得的合照。(圖片由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提供)

有人形容大嶼山是香港的「肺」,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以外,讓港人吸口新鮮空氣,洗走心頭的煩惱;也有人視七成土地屬於郊野公園的大嶼山為「發展」的黃金地段,包括我們的政府。

早在2004年,政府已屬意發展大嶼山,由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領導專責小組推出概念計劃,只是一直沒太大動作。直到今年初,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接力推工作報告,以「平衡發展和保育」的主調,冀將大嶼山打造成「宜居宜業」的社區。

但矛盾的是,諮詢期還未完結「未傾掂數」,千四億的三跑、大澳觀景廣場的工程經已如箭在弦,360吊車延綫、水上活動中心等大型工程更是陸續有來。整個計劃描述要大興土木的

篇幅佔大多數,擴大東涌新市鎮、在喜靈洲填海建東大嶼都會等,但說好的「保育」呢?只佔一頁多。

更矛盾的是,計劃尚未開展,大嶼山各處已見破壞連連,原有的鄉郊風貌、風土人情正悄悄流走。《iMoney智富雜誌》在發展計劃諮詢期屆滿(4月30日)前夕,走訪了大嶼山幾個重點發展地區,訪問了多位當地居民及持份者,從他們的經歷可見,「宏偉」工程背後的種種荒謬註腳。發展帶來的「得」未降臨,已要迎來其衍生的「失」。

訪問中,與一位小市民談發展保育。他說:

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會保護自己的地方特色,人冇我有的,以此賣點,從來冇人會為發展、為遊客而放棄自己的特色!

只可惜放眼前的局面,大嶼山發展的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

大嶼山變了一塊大魚生,一講到發展,大家就流晒口水,嘩!食呀!然後想如何割佢。

洪家耀在2003年成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擔當海豚的代言人,近年的挑戰愈來愈大,要與政府「鬥疊馬」,否則反對聲音會被視而不見,「如果我(作為專家)不發聲更加愧對自己的專業」。(梁健騰、王閣維攝)

洪家耀不是本地唯一的海豚專家,但肯定是見報率最高一位。

香港都有其他人研究海豚,但可能我比較豁出去。

每一次見報上鏡,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幾乎是無句好說話,批評政府破壞環境的「發展」最多,但微妙之處是,他一直替漁護署、港珠澳大橋做海豚長期監察,甚至極具爭議的機場第三條跑道,他亦有份做資料搜集,

我的客人是政府、環評顧問,但我最終的客人是海豚,他們都知道的。

捕魚填海影響海豚生計

在美國讀完生物學回港,洪家耀一直從事海豚研究工作,維持每星期出海3、4次,時至今日足足19年,「我見海豚多過見親戚。」每一個科學家有自己的風格,有的喜歡躲在實驗室做研究、有的喜歡埋首數據和學術文章,洪家耀肯定是喜歡親身與研究對象碰面的一類。

當我們好奇去研究牠們,牠們是見到的,有時專登游過來望吓,我肯定牠們認得我隻船,因為牠們對聲音很敏感,雖然很一廂情願,但我相信有份友誼。

朋友有難,能幫的一定幫,這正是洪家耀做海豚研究的一點初衷,

我研究海豚是因為我很想幫牠們,如果我不經常出海接觸實情,很難做好我的工作。

不過,近年海豚的數量急劇下跌,2003年有近160條,洪家耀說2012至2014年維持在60條左右,去年再急跌,但確實數字要留待政府公布。現在每一次出海,洪家耀的心更痛,

每次都很珍惜相遇的機會,因為知道牠們的生活很困難,以前無填海,現在搞到烏煙瘴氣,我的心情都很差,可以直接感受到牠們的壓力。

香港經常出沒的海豚有中華白海豚和江豚,要脅牠們生活的因素有不少,漁民過度捕魚,直接減少海豚的食物,因此漁民會下更多漁網捕魚,可能纏上海豚的身體;近年在珠三角洲海面的高速船數量增加,船速加快,直接令海豚受傷或死亡的機會上升;大型基建工程需要填海、挖掘,不但造成海水污染,噪音亦影響聽覺敏感的海豚溝通和捕食。

洪家耀說以往機場以北水域的大小磨刀洲、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一帶是海豚主要聚居地,工程增加,迫使海豚西移至大澳對開爭食。

避走保命「老朋友」失蹤

或正如洪家耀所說,這份友誼可能是單向的,但多年來見證牠們受傷、產子、喪子、死亡,沒有感情似乎說不通。要他細數與海豚的每個故事,相信十日十夜也說不完,因應香港擬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他成立Facebook Page「海豚三十」,由30條海豚訴說自己的故事和面臨的要脅,其中「方太」是他至今最掛心的,

過去10幾年見過200幾次,牠的編號是NL24,是1996年發現的,亦是少數我實習時已認識的海豚,感情特別深厚。一直以為牠不能生育,終於在2011年生了,大家都很開心,但BB未夠一個月就死咗,又見到牠由大嶼山北部的大小磨刀洲生活,然後因為該區愈來愈多工程,一直退守至西面水域,現在更加不知所終。

「方太」的故事並非唯一,洪家耀說近一、兩年有不少認識多年的海豚失蹤,從研究專業的角度,要不是搬到內地水域,就是死亡,適逢有機會與內地的研究團隊合作,他每次到內地最想見到這些老友,但7個月以來都是失望而回,

可以說遇不到,所以要繼續搵。

記者沒有研究的專業,只有從常理來反應,內地海域的污染、工程不會比香港弱吧?

所以香港海豚去大陸的情況一定更差。

珠三角一帶水域的海水鹹度,對中華白海豚是理想居住地,所以海豚真的要避走,也離不開這水域,但近年的基建工程不斷,海豚想保命真是相當艱辛。

政府態度惡化溝通無門

興建第三條跑道的爭議點之一是政府聘請的外國專家Thomas Jefferson表示,香港大興土木過後,海豚會回歸香港水域,而那位專家正是洪家耀的師傅。三跑一役導致師徒缺裂,亦證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與海豚的關係更易變質。

洪家耀與政府部門合作、交手多年,他形容以往大家是講道理,而近年他深深感受到官員的難處,特別是技術官員受壓而放棄專業,過往恒之有效的制度被破壞,

以前(與官員)有傾有講,現在都無謂多講,只是為難他們,真是很無奈。

大嶼山訪問精華片段:facebook iMoney智富雜誌

(節錄)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44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