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會咁痕?小黑蚊大爆發學校公園重災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5/05 18:24

最後更新: 2016/05/06 19:21

分享:

分享:

點解可以咁痕?市民被叮好痕,不要以為一定是蚊,近55年來最潮濕的4月助長蠓為患,這種台灣俗稱「小黑蚊」的蠓,在台灣已出現大爆發,而本港學校和公園都是重災區,牠們集體行動,市民遇襲多是連環被叮,有學童雙腳被叮腫如豬蹄。

就讀小六的葉同學上周四隨校到中大參與活動,途經草木較多的地方後,雙腳隨即被「細小、黑色的飛蟲」叮咬多口。他形容十分痕癢,事隔一星期,仍然蚊患處處。

葉同學疑被小黑蚊叮,事隔一周仍蚊患處處。(林宇翔攝)

梁小姐一家四口本周一(2日)上午到青衣北公園的小型足球場遊玩,期間丈夫及10歲長子與其他小童「落場」玩,自己與8歲幼子則留於場邊。梁小姐指,期間雙腳曾有「好多粒黑點」:「無咩感覺,係其他家長話我知先知,之後就開始痕。」

梁小姐幼子亦被蠓「攻擊」,手腳面耳仔無一倖免,幼子更痕癢得抓損患處。她憶述,當日僅逗留一小時,自己雙腳每邊都已被叮咬27、28處,即使噴上天然防蚊劑亦無效:「已經行上行落都趕唔走,(蠓)跳跳下又飛得快,拍落去都有血。」

她表示,幼子情況較輕,惟自己當晚開始又紅又腫,更痕癢難耐,整晚多次「痕醒」,翌日需提早下班求醫。「醫生都話好嚴重,又話近日都有好多類似個案求醫,要食藥及搽藥膏。」

另一位余小姐上月24日滂沱大雨,晚上睡覺時感到皮膚痕癢,腹部和眼部都出現細小紅點。余小姐「癢醒」,驚見天花板出現約8隻懷疑是蚊子的昆蟲,但她沒理會,繼續睡覺。

翌日,余小姐皮膚上的紅點擴散至手部,連眼部四周的皮膚都腫起,她堅持上班,直至下班,實在癢不可耐,她往求診,醫生懷疑她被蚊子或蚤咬,但未能確定是哪種昆蟲,處方了類固醇藥膏,余小姐兩天無法上班。

余小姐被不明昆蟲叮手和眼,雙手滿佈紅點。(被訪者提供圖片)

於西環私家執業的家庭醫生鄭志文表示,不時會有被「蚊滋仔」叮咬後的求診個案,今年較去年增一成,相信與早前下雨頻繁有關。

他指,兩星期前有家長帶10個月大幼兒求診:「隻腳腫哂,好多紅色一撻撻,中間有粒點,特別硬同紅,摸落會痛,都有發燒。」他稱,家長都只是說家中有「蚊滋仔」,排除細菌發炎後,處方抗敏藥及低劑量類固醇,相信一周後就可消腫。

鄭志文解釋,「蚊滋仔」叮咬後會釋出分泌物,因小童較少被蚊蟲叮咬,故年紀愈小的幼童被叮咬後,所致的過敏反應愈嚴重。

另一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銘偉亦指,早前曾有一名3歲男童被蚊蟲叮咬後求診,家長指早上曾帶幼童到公園後,下午耳朵就出現紅腫,「腫到耳仔大了一半」,幼童不癢不痛,獲處方消炎抗敏藥。

有出產天然防蚊產品的「平凡媽媽」,其老闆娘麥嘉殷亦形容今年蚊患特別「犀利」,不少家長傳相給她求救,展示子女在校園被蚊咬後腫如「豬頭」,她建議由草本精油製成的媽媽紫膏消腫。

其他TOPick熱話:防蚊大作戰 專家教你揀驅蚊劑

香港殺蟲業協會公關主任蔡炳然指出,蠓一般喜愛在濕潤的泥土、腐爛葉子、枯木等滋長,故公園及屋苑花叢是重災區。他指,每年3月中至10月是蠓的繁殖期,「最高峰必是夏季」,而受厄爾尼諾影響,今年較多時候潮濕有雨,有利蚊蠓繁殖,繁殖期亦延長。

蠓在台灣稱為「小黑蚊」或「台灣鋏蠓」,台南上月起出現大爆發,部分地區全鄉淪陷,當地政府已陸續召開會議商議對策,加強防治宣傳。高雄市教育局表示,學校近郊區,成為「台灣鋏蠓」滋生溫床,學生雙腿被叮如「紅豆冰」。

小黑蚊知多點:

問:甚麼是「小黑蚊」?
答:小黑蚊原名是「蠓」,長約1.5毫米,全身呈黑色,較常於夏天的下午及傍晚成群出現。

問:集中於甚麼地方繁殖?
答:多於濕潤泥土產卵,特別是含有大量腐爛植物的土壞,其他滋生地包括樹洞、半分解植物及植物殘株等。

問:會否叮咬人?
答:會,透過叮咬人、哺乳動物、鳥類等吸吮血液,但由於蠓難以隔著衣物叮咬,故多成群出現於頭上,並叮咬面部及外露的肢體。

問:叮咬後有何症狀?
答:與被蚊叮咬後相若,被叮咬的範圍有發炎、泛紅及痕癢,甚至會感到痛楚,部分更會出現水泡;亦有可能持續數天出現大面積組紅腫等嚴重過敏反應。

問:會否傳播傳染病?
答:香港普遍出現的蠓並不會傳播傳染病,但如抓破患處,有機會引致細菌感染。

問:被叮咬後應如何處理?
答:以肥皂及清水清洗患處,同時亦盡量避免抓癢;如發炎及紅腫嚴重,可凍敷患處消腫,如有不尋常發炎症狀,就應及早求醫。

資料來源: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及食環署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