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心:當街鬧仔是教育黔驢技窮的表現

親子

發布時間: 2016/05/13 10:29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7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iStock

放學之後,人來人往的路口,一位阿媽正在教仔。媽媽手挽一個黑色的午餐盒袋,手裏捏着一本功課簿,另一隻手很激動地揮舞指點,不時有些語氣過重的

點可以咁蠢?!

飄出來,震得行人紛紛側目。站在她旁邊的,是還沒有換下籃球服的中學男生,勉強遷就着媽媽的步伐,忍受着這尷尬的路邊轟炸。

這一幕並不陌生,很多家長甚至自己也做過同樣的事。都說教育,於老師於家長,其實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愛心和耐心僅能算入門級考驗。本來裝在腦中的教育理論,真的遇上孩子的冥頑不靈,或者學業永無起色,會統統被一腔怒火燃成灰燼,解決問題的迫切性被發洩情緒取而代之。

其實,旁觀這一幕的人都知道,「當街鬧仔」,有破無立,只會將已經存在的問題又加深一層,到母子關係中去了。

羞辱從來不是方法,反而是一種黔驢技窮的表現。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啟蒙的除了知識以外,還有對人對事的反應。面對困難,父母是唉聲歎氣、如臨大敵,還是有條不紊、游刃有餘,無形之中不但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是一種情商引導。

孩子拿回來的功課簿氣死人,媽媽對此的反應如果是無法接受暴跳如雷,無異於表明這個問題超出理性解決範圍之外,孩子要麼理解為「阿媽發癲」開啟「自動屏蔽」模式,要麼會帶着雙重壓力回到問題中去 —— 畢竟,阿媽的教訓能提供的實際幫助太少。

曾有一位媽媽驕傲地告訴我:

兒子從來不會在家大吵大鬧,因為她與丈夫都是輕聲細語之人,遇上任何事都是慢慢說。

「慢慢說」未必是一條標準,但至少,是比「當街罵仔」更好的反應方式。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 ,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原題為《當街鬧仔》

撰文 : 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