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僅4成受訪長者滿意居住情況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5/20 16:28

最後更新: 2016/05/20 18:20

分享:

分享:

賽馬會委託中大、港大、理大及嶺大,在去年7月至今年2月,於沙田、大埔、灣仔、離島、荃灣、九龍城、觀塘及中西區8個地區進行長者及年齡友善程度的基線研究,涵蓋世衛「全球長者友善城市建設計劃」的「社會參與 」、「交通 」、「尊重和社會包容 」、 「 信息交流 」、「室外空間和建築 」、「公民參與和就業 」、「 社區與健康服務 」及「房屋 」範疇,透過問卷及聚焦小組,成功訪問該8區逾4200名18歲或以上人士。

研究發現,過半受訪者均各對「社會參與 」 及 「 交通 」 範疇感到滿意;僅近4成受訪者分別認為「 房屋 」及「社區與健康服務」感滿意,皆屬研究中最低的兩個範疇,當中區內房屋提供予體弱及殘疾長者的輔助設施及墓地如土葬及骨灰龕最未能滿足受訪者的需要。

現年55歲、在灣仔區居住了30多年的黃女士,她概嘆在本港環境下,市民身前已需與人迫樓,死後亦可能難以找到容身之所,但了解到,政府近年已陸續興建骨灰龕場,認為確有少許幫助。

港大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林一星舉例,灣仔區大部份長者均居於舊私樓,部份私人樓宇的內部設計及公共空間,如大廈樓梯及家居內的廁所,並不適合長者使用,確有改裝需要,但家居改裝過程複雜長者難以應付,建議各界為區內長者提供一站式家居裝修諮詢服務。

中大賽馬會老年研究所研究員余浩欣補充,研究顯示,8區的受訪者普遍指,政府門診電話應對系統表現欠佳,如經常未能致電成功預約、輪候診症時間較長等。

為應對香港人口急速老化所帶來的挑戰及機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超過1億港元推行「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協助構建本港成為一個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研究團隊與區議會制訂為期3年的行動方案,每年每區投放50萬元支援區議會推行「齡活城市」地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