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傳:《真.哥斯拉》給後311的日本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6/09/01 12:30

最後更新: 2016/09/01 12:30

分享:

分享:

哥斯拉有一個不能動搖的地位──自第一齣哥斯拉電影在1954年面世,至今已經超過六十周年,而日本版的哥斯拉更是相隔十二年再度推出。這頭被形容史上最厲害的怪獸,從牠的形成以至牠的能力來源,通通帶著反核、反戰的信息;這一次,庵野秀明的《真.哥斯拉》回歸初衷,在後三一一年代,指向很多人知而不理的核問題,回應當下的日本社會。

當東京灣出現不明的巨大怪獸,鏡頭立刻轉進政府內部──大廈裡一陣混亂,各人慌忙,官員緊急聯絡首相以及各高級官員,從新聞與網絡中了解最新動向。欠缺實質資料,面對未知卻又存在的災難,眾人僅是坐在侷促而欠缺空間的房間裡,對著首相就各自範疇提供意見──

庵野秀明利用多個特寫鏡頭,把焦點對準演員有點過大的面容,兀長而語速急趕的對白,重重複複,多次來回,正面抽擊日本官僚制度的荒唐。

傳統派的官員只道在情況進一步惡化以前率先安撫民眾,背後繼續瞎子摸象。新晉派的官員捨棄舊有制度,由內閣官房副長官矢口蘭堂(長谷川博己)設立獨立部門,聚集不同部門官階不高的精英,研究巨大怪獸的特性。當既有問題不能再循舊制度而解決,只得轉而尋找新的方法,而他們的研究結果亦指向日本當下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核災難。

自三一一以後,福島第一核電廠設備損毀,以至釋放輻射等,核問題(又或核災難)不再是專家多餘的擔心,已經是日本民眾不得不關心課題。隨著時間過去,很多人對事情避而不談,但對核災難的恐懼依然存在。庵野秀明藉著哥斯拉再一次喚起民眾的醒覺──

哥斯拉正是一個核災難的有形體。牠突如其來的從海而生,繼而突襲不同的城市,是人類無法預料,也無法短時間解決。而有關牠的一切,因著缺乏經驗與資料,仍然存在很多未知,也不是動用武力就能解決,而這不就是針對人類的自大與無知最大的反撲嗎?

問題既成,情況嚴峻,導演庵野秀明不是要對日本投下落井下石的批評,而是終究對日本存有期望。當守舊的勢力淡出,新晉的政治人物上場,他們放下了固有的面子問題,因循作風,願意與其他國家、公司合作,終於漸漸看見了曙光。面對國際各國的意圖操控,日本始終能憑著一班願意犧牲的人,再一次創造奇蹟,正如他們的從前,而這正是導演對這刻日本的寄語。

值得留意的是,哥斯拉一直存在在畫面上──

即或最後,一如所料,哥斯拉被制伏,但牠沒有消失。牠依然存在,如上述所言,哥斯拉是一個核災難的有形體,這或者也同時說明,這次的核災難雖被處理,但其實問題沒有完全的消失,破壞與災害也成了不能逆轉的事實──當其他核電廠依然運作,日本人繼續依賴核電生活,哥斯拉根本不會消失。

他們能夠做的,只是制伏,(無奈但)任由牠依舊存在,這似乎是後三一一電影裡罕見也是合乎現實的一點。

這些年,有關後三一一的電影不少,久保田直《家路》談論了故居被劃為警戒區的人回家之路;堤幸彥的《天空之蜂》談到了民眾對核電的不聞不問,但庵野秀明的《真.哥斯拉》以哥斯拉談核災難,不再談民眾的反應,對土地的關懷,而是從相對宏觀的角度討論了日本面對的問題,帶著一些新的思考──

《真.哥斯拉》不只是一齣怪獸電影,更是一齣政治電影,直接與當刻日本對話,回應時代之作。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偽文誌》及facebook專頁,獲授權轉載。 

撰文 : 程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