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孩子自己在家教 社工媽媽:引以為傲的決定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1/09 16:25

最後更新: 2023/11/01 14:52

分享:

分享:

香港主流學校向來被外界詬病課程死板,剝奪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近來更興起「贏在起跑線」/「贏在子宮裡」這等「怪獸」教育理念,可幸的是,仍有一小撮人敢於抵抗洪流,為子女的「健康」和「快樂」着想,選擇自家教育,註冊社工謝麗敏姑娘就是其中一個。

相片來源:曾有為 攝

阿敏坦言,她原來計劃待兒子天天滿3歲的時候,便為他報讀主流幼稚園。然而,從事青少年及兒童服務16年,令她見盡不少在情緒和行為上有問題的學生。尤記得當年想到要辭職時,她問自己:

為甚麼我花如此多的時間在教別人的子女,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呢?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我兒子又有幾多個十年?

後來她認識了華德福教育法,得知0至7歲是孩子最重要的發展時期,錯過了便不能追回來。跟丈夫和媽媽商討後,決定把工作辭掉,全心全意的照顧兒子,她在《我們都是在家自學的》一書中提到,

這是我和丈夫引以為傲的決定,是我們送給兒子一生最寶貴的禮物。

然而,阿敏選擇自家教育而辭掉工作,令家庭背負更沉重的經濟負擔;選擇與主流背道而馳,亦令她承受壓力,但她看到兒子每日快樂成長便已滿足。

【延伸閱讀】堅持每周回台 在港工作台爸:不想錯過兒子成長

阿敏在家中閒時會與天天玩耍,鮮有讓天天看電視和玩手機。( 相片來源:曾有為 攝)

自家教育的苦與樂

自家教育在香港還未算普及,阿敏選擇自家教育而辭掉工作,令家庭背負更沉重的經濟負擔;選擇與主流背道而馳,亦令她承受壓力,

他們會認為你不用上班工作已經好好,但其實我跟家人要省吃儉用才可維持生活,因為Homeschool就只靠一個人的薪金支撐全家經濟。我們亦有辛苦、要努力和掙扎的地方,不同的選擇要付出不同的代價。

為了兒子,阿敏報讀華德福幼師課程,學習更多教養兒子的方法,亦明白到教育除了灌輸知識,亦要照顧孩子的健康和情緒。阿敏所採用的unschool教育模式,沒有特定課程,但「大方向」離不開戶外活動、大自然活動、室內遊戲、間中亦會滲雜藝術活動,每天大致上按兒子的意願,做他想做的事情。

【延伸閱讀】任達華夫婦如何教出「零公主病」女兒?

阿敏閒時亦會帶天天到大自然玩耍。(相片來源:社工爸媽自家教手記Facebook)

阿敏堅持在天天7歲前不教他任何學術的東西,但兒子在3歲時已懂得自己看路牌上的字,語言能力亦與日俱增,除了能把火車站名讀出來,亦能把信件上的地址一字不漏的讀出來,採用自家教育後,天天的學習能力與日俱增,愛學習之餘亦有很強的求知慾。

相比現時不少在主流學校上學的學生,每每聽到讀書、上堂、做功課便叫苦連天甚至發脾氣,天天渴求知識的程度遠遠超出阿敏的想像,更令她感受到自家教育成效和威力。

學校無邊界

主流教育跟自家教育的最大分別,就是接受自家教育的小朋友,缺乏固定的同齡玩伴,阿敏亦提及這是自家教育的缺失;但撇開學校這個地方,小朋友原來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場合結識朋友。阿敏笑言,

每日的社交場合就是遊樂場,我們會帶不同的玩具到遊樂場,如:積木﹑肥皂泡等,小朋友只要有玩具在手便很容易識到新朋友。

阿敏指天天不缺乏社交場合,甚至可用豐富來形容,

我會把焦點放在我擁有的東西,沒有學校的框架,社交圈子變得更廣闊,每天跟不同的人碰面也是社交吧!

阿敏讓天天發揮創意,隨手拿起紙巾便能玩遊戲,推疊出一道迷宮。(相片來源:社工爸媽自家教手記Facebook)

除了同齡的小朋友,天天亦會主動結識年紀比他大的人。阿敏舉例,天天因每日乘坐固定巴士路線,與巴士司機熟絡,直至某天巴士司機要轉線,天天便畫畫送給司機作臨別禮物,司機更在抵到站後介紹駕駛座的儀器給天天認識。

阿敏指,主流學校的學生看似在群體當中生活,但其實大部分學生社交能力極差,「欺凌人的繼續欺凌,被欺凌人的繼續被欺凌」,學生在校內過着甚麼樣的生活,根本無人得知。相反,自家教育便能讓她有機會「一對一」跟兒子經歷日常的一切,在身旁作指導。

【延伸閱讀】香港難尋HappySchool 夫婦攜兒出走台灣森林學校

教學相長

身教是最好的教育,阿敏指,她以往每逢看見別人打翻水杯,心情便會變得鼓躁納悶,但當天天打翻水杯,她會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安慰兒子把枱面擦乾淨。直至某次她自己不小心打翻水杯,正在發脾氣嘮叨自己笨手笨腳的時候,天天走過去輕輕拍了拍她的膊頭跟她說:「不要緊!我們一起把枱面擦乾淨吧!」原來在不知不覺間,天天透過模仿媽媽的一言一行,把這種待人以寬的處事態度學起來,

教育不是只用說話教,而是需要有人當榜樣給他們學習,年紀愈小的小朋友愈需要身教。

阿敏更指,自己從小做事講求效率,但她明白處於幼兒期的兒子需要緩慢而穩定的生活步伐,她嘗試把自己的節奏與兒子同步。舉例說天天在每天回家的路上,都會被不同的事物所吸引,如螞蟻﹑斬樹,單車等,只需花5分鐘的路程,足足用了45分鐘,但為了滿足和培養兒子的好奇心,阿敏認為值得。

所謂「教學相長」,原來教育並不是單方面向子女灌輸知識,而是一個跟孩子一同成長的機會。

【延伸閱讀】棄投行百萬年薪 做全職爸爸重塑子女關係

阿敏的兒子天天現年5歲多。(相片來源:曾有為 攝)

人生有選擇 教育亦有選擇

阿敏指,她小時候最喜愛的科目是音樂﹑美術和體育,無奈一星期只得兩堂,而她最討厭和不擅長的數學科則每星期有一﹑兩次連堂,

那時候我在想為甚麼我要讀自己無興趣的科目,人生有多少時間耗費在自己聽不懂的課堂上呢?學生活得像囚犯,但問題是真正的囚犯犯罪才被囚,學生沒有犯罪,但他們卻沒有反抗能力。

在主流教育的洪流中,老師的教學進度是不會因個別學生而慢下來,當問題滾得像雪球般巨大的時候,學生便會被制度淘汰。教育本應有教無類,但香港的教育制度未教便已經把學生分類,這亦是阿敏從主流教育投向自家教育一大原因。

天天當然合資格入讀主流學校,但我知道有更好的選擇,為甚麼我不去選更好的呢?人生有選擇,教育亦有選擇,每個人都應該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別人問我:『為甚麼個個小朋友都上N班或K1,你的卻不是呢?』,我會反問他『為甚麼我要跟別人一樣呢?』

天天快滿6歲,快到升讀小一的年紀,阿敏亦密切留意香港的華德福學校﹑森林學校這等學校的發展,假如經觀察後能讓天天放心入讀的話,便會全職工作以賺取更多收入應付生活開支和學費。相反,如她仍然不放心讓兒子在學校讀書,便會繼續採取Homeschool方式繼續在家教導兒子。

【其他熱話】3個自我推拿動作 紓緩腰痛減輕痛楚【有片】

【其他熱話】是疣還是粉刺?拆解皮膚問題

【其他熱話】港孩免費大改造 邊個制服團體最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