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研究新突破 可測出早期瘜肉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1/16 18:38

最後更新: 2017/01/16 18:38

分享:

分享:

沈祖堯(中)指,及早在大腸出血前切除息肉,可有效預防息肉演變為癌症。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顯示,大腸癌發病率達16.8%,是本港頭號癌症。中大校長沈祖堯帶領其研究團隊,研究大腸癌發病並制定篩查指南,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沈祖堯以「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防治研究」獲獎,該項目歷時15年,對大腸發病情況、篩查、分子發病機制及無創診斷等進行系統性研究。研究團隊亦開發診斷大腸癌的方法,在血液、糞便、DNA及細菌中發現約9種標誌物。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指,標誌物是大腸內細胞自然脫落物質,以標誌物進行相關檢測,可有效在大腸出血前預先診斷出大腸癌及腸內瘜肉,新測試準確度高達80%,較傳統的糞便檢測方法的20%高。

同時,研究亦首次發現8個抑癌基因,或會影響癌症在體內發展,現階段已成功成功應用在老鼠上。沈祖堯期望可將相關研究在人體上進行測試。團隊亦發現大腸癌高發病率和高危因素,並首次破解華人大腸癌基因組突變圖譜和多克隆起源,發現新的融合基因及高頻突變基因,對日後了解大腸癌成因及治療方法有極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