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多點關注呆在家裡的長輩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2/15 13:5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8

分享:

分享:

做父親的角色將近22年,此刻回憶年幼時父親駕車帶着我四處去,影了無數沒有美圖的秀秀,每一張都點綴出一份愛,我不難想像做父親的真滿足,就是抱着笑着,兩父子的親臉扮鬼臉,即使背負衝上唐八樓仍然氣定神閒的對住說笑,回憶最深是那一份觸覺和味覺,被鬍子刺痛和每次中環放工帶回家的洋行味。

現代人一份奇特習慣,一起晚膳卻不像在一起,一間屋卻不像同住,埋首打手機看信息多於和兩老交心。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中國人的早晨晚安開飯道謝被免除了,但又不見得西方人的親咀擁吻發生在香港國際大都會裡,連攬頭攬頸的拍照都免問,生疏得有點奇幻。

外國人非常注重家庭生活,重視擁抱和有質素的坦誠分享,中國人可能重視一次性吃喝儀式,然後各散。

長大後可能由於我們年輕人的外向型(包括自己亦然),促使我們忽略了一些尊重和同理心,每天的供應和生活是必然,少了笑容更少了一聲關心問候,這就是父親的孤獨,令父親更嚴肅,更少去表達,不容易流露分享,所以你不難發現公園裡圍著看下棋的男人,不難發現雀仔街有賞雀男,不難發現多了懷舊玩具收藏店。

社會多表揚母親的重要性,甚至社會工作能力亦超越了男士們。這可能是學校專注了成績,社福機構和教會著重培訓新一代學理論,將他們扯走去關心外面的世界,將年輕人滿腦子填滿都是task, project, theory...,卻少了一份親情,少了時間關注呆在家裡的長輩。

每人都會經歷建立家園,都會老去,可能這就是一種經歷,亦可能到這階段才會真正相互了解。

文章獲維護家庭基金項目授權轉載。

撰文 : 葉彪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