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發明 10毫米機械人深入小腸睇真D【有片】
發布時間: 2017/03/29 13:01
最後更新: 2017/03/29 14:12
中大與世界知名學府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首階段研究將納米機械人應用於消化道疾病,包括以磁力驅動大小僅10毫米的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過程料只需約半小時,較現有技術快1倍;而可觀察的腸部位置亦會較現時全面,有助發現腸道出血位置,更精準用藥及加以治療,減低需「盲切腸」的可能。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解釋,現有的膠囊內窺鏡不能控制移動方向或提取組織,而現有的氣球腸鏡即使可以檢查腸道出血位置及用藥,但過程需深度鎮靜,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需時約1小時,需分別由病人口部及肛門放入約15毫米氣球及小腸鏡,才可看到約8成的小腸位置,檢查期間會拉扯病人的腸部,或致不適。
至於目前應用納米技術研發的機器人,只約10毫米,亦較軟身及有彈性,可用水由病人口部帶到小腸,左右則靠磁力推動,相信可於半小時內看到全長約5米的小腸,即使是資履較淺的醫生相信亦可做到。同時可透過納米技術,協助較精準地施藥及抽取組織進行檢查。但可能曾接受腸道手術的病人未必適用。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教授形容,新的內窺鏡以磁力導航,可如蟲般靈活移動,醫生可在體外控制。而類似技術已於瑞士進行臨床測試,以治療心律不正的病人。由於進入腸道需要更長的管道,需再作研究。
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指出,每年約有50至60個病人出現腸道出血,需接受腸鏡檢查,但未必可找到出血位置或病因,相信新技術可以更精準地找出位置;未來料可為克隆氏症的病人擴張腸道及幫助止血。
趙偉仁指,需先進行臨床前以動物模型作全小腸檢查,希望3年內可於威院開展臨床研究。由於尚於研究階段,暫未肯定成本或費用。
沈祖堯指,根據今年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於工程與技術學科領域位列全球第5最佳學府。歷年有逾20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該校就學或任教,當中包括愛因斯坦。該校的「多尺度機械人實驗室」專門研究及開發用作製造和組裝微米機器人、納米機器人部件所需的工具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