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爸爸鼓勵手創:雙手觸碰學習是最自然的教育

親子

發布時間: 2017/03/30 17:2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56

分享:

分享:

一家人各有各興趣,父母的身體力行都感染到 Herman,令小朋友任何材料拿上手都會玩一餐。(曾有為攝)

童年動手做的經驗和記憶,對日後的創意會有甚麼影響?兒時已愛自學研究的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蔡詩贊博士,近年推動Maker文化,常向老師分享自己的體會。他笑謂動手的世界創意無限,也推動人學無止境。「利用雙手觸碰的學習方式,是最自然的教育!」

動手做要由細開始,並應由父母示範。(曾有為攝)

蔡詩贊博士是下周六舉行的Maker Faire Hong Kong 2017的策展人,他記得小學時較愛砌積木,初中在深水埗發掘到電腦程式工具書,便拿來研究。先利用當年流行、附有編程功能的計算機,跟附送的書仔自學簡單編程,後來升上高中,有了第一部電腦後,跟書自學電腦組合語言。

蔡博士近年喜歡研究用金屬片創作摺紙圖案。(曾有為攝)

那時電腦不會太先進,寫程式的經歷令我了解電腦結構,及影響我研究電子和機械。反而今天大學生一早享受好靚的畫面和電腦遊戲,對底層功能較少發掘,加上動手做的經驗太少,影響到要處理立體時的能力和思維。

他強調未來的學習者,多會在自己專長範疇外再涉獵其他知識,認識多一些領域,例如畫家去學寫程式。

搞Maker Faire也是希望手創人互相衝擊,而小朋友本擁有手作的慾望和興趣,但需大人培育才可發芽,變成一種習慣。

他因近年愛上玩摺紙,笑謂家中也常備紙張,跟囝囝一起研究。

摺紙裏有不少自然界結構的邏輯,我最近在網上學摺一款蛋托結構的摺紙,令我想起機翼升降時的形態,囝囝也感到很有趣!

他試過用金屬當紙張,看看摺出來有何效果,也研究過發泡膠可否變回塑膠,用化學溶液把發泡膠融掉作實驗。

原來發泡膠經多次溶解轉化後質感會變硬,其實物質界有很多謎題未解開的,前人也是用手去發掘可能性。

小玩意大設計

蔡教授拿起小膠粒跟囝囝解畫,一臉滿足,並笑謂父母也要對世界好奇,才感染到子女。

孩子夠專心,兩分鐘就能弄一條眼鏡蛇。(曾有為攝)

小五的Herman去年用Blu-tack捏了條眼鏡蛇,形神俱備。

我直擊了他鑽研的過程,沒人會想到用這物料,Blu-Tack跟他平時玩開的紙黏土不同,他第一次不一定想整蛇,但捏捏下可能是物料的手感影響了他,順住其特性去設計,這種經驗多了,長大後會較有彈性,也較能面對不同境況。

Herman最喜歡畫畫,家中放滿他細緻的畫,媽媽Serina形容小朋友語文較弱,專注力不太高。

Herman 為爸爸設計的父親節小禮物。(曾有為攝)

他是圖像型學習者,很適合動手作,能對應他用雙手領略透視和空間,故每次創作立體的東西,都可以很專心和富耐性。

Serina做了十多年布藝,創作了200個襪娃娃,創意同樣天馬行空。

Serina 創作過200隻襪娃。(曾有為攝)

早年做了不少怪物和小動物,親手做由零到成形,有很大滿足感。

她也會用貓變成公仔和插畫故事,把一家人的生活點滴投射進去,例如畫下丈夫變成貓在看報紙。

畫畫和做襪都是自娛,娃娃是一針一綫去縫,我不會用衣車製作,也不畫紙樣,公仔造型全用目測,用拉綫去呈現表情和姿態,不滿意會全隻拆綫再來過。

Serina謂見到時下小朋友創意不高,可能因玩具太易得到。

大人不鼓勵他們自己做,小朋友未見過東西用雙手創造的過程,也花太多時間打機。

為親友畫年畫

她謂,Herman比較少現成的玩具,幼稚園時多是砌樂高,小學愛摺紙,也會跟她做襪娃娃,而家中放滿紙皮、紙筒、泥膠、紙、木等傳統材料,讓小朋友隨手拈來去玩些立體小玩意。

Herman自幼習慣每年會為親友設計年畫,及為祖父母做簡單的襪娃娃作禮物。

要小朋友有興趣動手做,需要給他一些目標,及由簡單作起。畫年畫是他自己上網找圖案參考,我們也很注重畫室的培養,會看那間畫室只傾向畫平面,還是比較多元化,平時也會一起畫畫。

為了防止孩子太早打機,她去年才為手機連上Wi-Fi。

一直沒安裝任何遊戲,Herman去年才開始打機,因他愛上玩Minecraft(運用方塊去拼砌世界的智能遊戲)。幼稚園時帶他出街,我們主要玩手指遊戲,鬥快用大拇指壓倒對方的大拇指、猜包剪揼,或者用畫紙玩天下太平。

她謂,現時囝囝就讀的小學教法較傳統,有計劃物色較適合孩子的直資中學。

【其他熱話】想離開香港?一圖睇晒投資移民門檻

【其他熱話】香港新「第一家庭」 林鄭背後的3個男人

【其他熱話】患罕見遺傳病立志成大體老師:盼跟我一樣的人不再受苦

撰文 : 胡麗珊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