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為1級致癌物 防癌會:飲酒易面紅患癌風險更高 

社會 22:36 2018/12/09

分享:

分享:

不少人以為酒後面紅等於酒氣散得快、不傷身,但香港防癌會專家提醒,酒後容易面紅致癌風險愈高。

世界衞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已將酒精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屬最高風險級別,與香煙、石棉等同級。不少人以為酒後面紅等於酒氣散得快、不傷身,但香港防癌會專家提醒,酒後容易面紅致癌風險愈高,這類人更不應該飲酒。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醫生破解港人對飲酒的常見3大迷思。他指出,飲酒時肝臟會把酒精飲品內的乙醇,轉化為致癌的乙醛,乙醛會損害DNA,令細胞未能正常修復,發生異變,導致癌症。

坊間有指酒後面紅等於酒氣散得快、不傷身,廖解釋,其實酒後容易面紅,是因為其體內代謝酒精乙醇的一種酶(名為「醛脫氫酶2」),活躍程度較低,令致癌物乙醛積聚,面紅便是乙醛增加所引起的身體反應,這類人更加要減少飲酒。

至於飲紅酒可以防癌之說,廖稱,用於製作紅酒的葡萄,內含一種植物二級化合物白藜蘆醇,曾被指有助防癌,但已有研究證實跟防癌無關係。

此外,有人以為飲酒前先吃芝士或牛油可減酒精吸收,他指此舉只會延緩酒精進入血液的速度,不會阻止或減少酒精吸收,因此無助減低患癌風險。相反,由於推遲醉酒過程,反而令人產生錯覺,以為酒量較平時好,愈飲愈多,增加對身體的損害。

廖敬賢提醒,不論飲用任何含酒精的飲品,包括啤酒,均有致癌風險,酒精濃度和份量與患癌風險成正比,他建議市民「一滴都唔飲」。

香港經濟日報 App

免費即時新聞

立即掃描

搶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