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萃才:樓市加辣未必可遏樓價

City

發布時間: 2015/03/02 17:01

最後更新: 2015/05/07 09:26

分享:

分享:

金管局上周五再推出三招辣招,希望再次冷卻樓市。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在《經濟日報》撰文稱,市場的最終反應如何有待觀察,但今次辣招令用家也受影響。

他指,金管局收緊樓按按揭成數,銀行體系承擔的風險是可以減少,但市民置業的計劃也會受到影響,或許會令一些打算買樓結婚的市民埋怨,而想換樓的市民更難換樓。

以下為文章全文:

上周五金管局再推出三招辣招,希望再次冷卻熾熱的樓市,而今次的打擊面,比過去的要大,市場最終反應如何,仍然有待觀察。但肯定的,今次辣招令用家也會受到影響,無論是首次置業的用家,還是非首次置業者,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金管局上周宣布三招辣招。(相片來源:本報資料室)

政府對樓市調控的措施,主要是需求管理措施:分為印花稅以及銀行所提供的按揭限制兩方面。今次出招的措施屬於後者。

簡單來說,物業需求分三類:⑴投機者、⑵投資者及⑶用家。而這三類亦再分為本地人及外地人兩種。早前的印花稅措施,已限制了不少物業的需求。

首先最高兩成稅項的特別印花稅(SSD),已把短炒的投機客趕出市場;而買家印花稅(BSD),亦把非港人的需求,以及使用有限公司持有物業的需求大幅降低。而雙倍從價印花稅(DSD),亦令到物業的投資性需求減少。

政府透過這三種不同的印花稅,把非港人、投機性及投資性的需求盡量壓縮,增加這些需求的交易成本,協助用家更容易買樓。

收緊細價樓按揭 短期需求降

在按揭限制方面,之前金管局對銀行的指引是,700萬元以下是按七成;700萬至1,000萬元按六成;而1,000萬元以上只按五成。

正因為700萬元以下能按七成,所以近兩年的物業交投亦以這個價位的物業為主,這是能否負擔(affordability)首期及供款問題。

因為自去年下半年,中小型單位價格不斷上升,出現了泡沫風險,於是金管局再收緊指引,把700萬元以下住宅物業,也限制最高只能按六成,與700萬至1,000萬元之間的物業看齊。那麼要買細價物業之時,便要多付一成首期,對於一些手上現金並不充裕的市民,可能要多儲錢一段時間才能入市,降低了這些物業的短期需求。

至於第二次置業的按揭貸款「供款與入息比率」(DSR)上限,由五成降至四成。那麼市民購買物業的能力便往下調,一些價格較貴的物業,可能因為超越DSR的關係,銀行不能給予按揭,變相降低了較貴價物業的需求。

而所謂第二次置業,是指曾經購買過物業的市民,他們再次購買物業的原因,可能是換樓;也可以是投資,又或者曾擁有物業,但趁價高沽出,轉為租樓,但最後又想買樓自住的市民。而DSR的下調,會限制這些人士的購買力。

最後金管局對非自用住宅、工商物業及車位按揭貸款的DSR上限,也由五成降至四成。這是把投資性需求進一步壓縮,使到投資者尋求銀行按揭之時,能夠購買物業價格的水平要往下調。

金管局新的辣招對用家又有甚麼影響?附圖把用家分為兩類:首次置業者及非首次置業者。

辣招一的700萬元以下自用物業一律只按六成,兩類用家也受到影響。例如想購買一個價值400萬元的住宅物業,首期便由原本的120萬元,升至160萬元,多出的40萬元,用家便要儲蓄多一些時間,又或者要向親人籌集。這增加了置業的難度,亦會遞延了需求,降低市場對物業的短期需求。

新盤要熱賣 需提供額外融資

如果不想或未能籌到百多萬的首期又可怎辦?超越六成的金額,便可購買按揭保險。如果是首次置業者,仍然可以申請到九成按揭,只付一成首期就可做業主。用回上例,只需40萬元。但對於非首次置業者,就算物業是自用,也只能按八成。亦即要儲兩成首期,上例便要80萬元。

那麼就算是用家,也分為兩派,首次置業者容易些置業;曾經買過物業,再買之時(就算是換樓),也要多付首期。不過按揭保險也有限制,就算是首次置業,要按足九成,物業價格不能多過400萬元(見表)。

400萬至450萬元物業,只能按到80至90%。而450萬至600萬元物業只能按到八成。600萬元以上便不能使用按揭保險。換句話說,600萬以上至1,000萬元的物業,一律只能按六成,無論是哪類的用家,也沒有分別。

本來700萬元以下的物業是按七成的,那麼首次置業人士,要按足九成,便要替額外兩成金額購買按揭保險。但新辣招之下,銀行基本按揭只按六成,首次置業者仍要按九成的話,便要為額外的三成按揭金額購買保險。結果首次置業者,也多付了交易成本(為那10%的金額付按揭保險)!只不過影響較非首次置業者的用家少而已。

辣招對用家也造成影響。(相片來源:本報資料室)

財務公司二按 利率遠超一按

金管局的辣招,對於用家也造成影響,相信市場對物業的需要短期會下跌。而按照物業市場的調整方式,相信先由量,然後再到價格調整。亦即短期物業交投會下跌,成交減少。

至於價格是否作出明顯下調,要視乎二手市場業主的持貨能力,以及一手樓發展商的取態。

因為早前的辣招,物業市場只剩下中小型單位暢旺。發展商有見及此,紛紛把興建中的屋苑,加大中小型單位供應比例,甚至提供超微型的單位。但今次收緊細價樓的按揭限制,發展商也受到影響。發展商要物業熱賣,或許要提供額外融資,協助市民置業。

過去,部分發展商旗下有屬於集團的財務公司,提供物業的二按貸款,彌補銀行一手按揭貸款的不足。而相信在新辣招下,財務公司提供額外貸款的角色會更加重要。

而沒有提供二按的發展商,便要依賴財務公司的中介公司。因為金管局只監管銀行,財務公司是不受金管局所監管的,所以指引不適用於他們。

肯定的是,財務公司所收取二按的利息,是遠比銀行收取一按的利息為高,如果市民因為首期不足而要向財務公司借款,其交易成本便會大得多。

樓價倘大挫 財務公司憂爆煲

金管局的主要職責,是維持銀行體系的穩定,收緊樓按按揭成數,銀行體系承擔的風險便減少了,但市民置業的計劃也會受到影響,或許會令一些打算買樓結婚的市民埋怨,而想換樓的市民更難換樓。

或許政府有良好的意願,減少市民在樓價過高之時入市所冒的樓價下跌風險,但在自由市場的制度下,因為這些措施而令到原本可以買到物業,但因辣招而買不到的用家,他們對政府有微言是可以了解的。

此外,財務公司可能是辣招之下的受益者,部分按揭生意,會轉向他們。但同時,樓價下行的風險也轉至他們,但他們又不受金管局的監管。

據金管局的非正式統計,銀行對財務公司的貸款只有250億元左右(2014年年中數字),但財務公司的樓按金額就沒有統計數字。相對於銀行體系內近萬億的按揭貸款,佔比仍然算少。

但市場有意見認為,如果樓價因其他因素而大幅下挫,熱衷物業貸款的財務公司又會否率先爆煲?雖然他們只會輸掉股東資金,未必對銀行穩定性造成直接影響,但它會否對物業市場造成衝擊,使到樓價進一步下挫,反過來影響銀行?

這些都是政府要思考的問題。最終應否把財務公司納入監管,規範財務公司,避免出現潛在風險,是未來應該研究的課題。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標題經TOPick 修改,原題為〈樓市加辣遏成交量未必遏樓價〉

延伸閱讀:

【專訪】沈祖堯:大學生別只顧賺錢供樓

90後盲搶公屋 父母月入7萬都照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