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學士9成升不上大學 雞肋不如不要?

City

發布時間: 2015/03/29 20:48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本報資料室)

資助大學學位多年來供不應求,政府近十年來以將教育產業化,大力鼓勵開辦自資副學士學位,解決大批適齡學生未能晉身高等教育的問題。惟自資副學士課程學費昂貴,令不少畢業生背負大額學債,而且認受性不足,又沒有足夠資助學士學位銜接,近9成畢業生升不到大學,到底自資副學士課程該何去何從?

智經研究中心日前在經濟日報撰文《副學位邁寒冬期 須急謀轉型》,指副學士市場遂漸萎縮,進入「寒冬期」,學位供不應求為雙軌年假象,院校「濫收」學生所致;現時自資院校積極拓展自資學士學位市場,力爭升格為私立大學,副學士課程頓成雞肋。

全文如下:

在早前的「青年高峰會議」上,特首梁振英重提本港自資課程累積大量盈餘,呼籲院校減學費回饋學生。

教育局上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過去5個學年,教資會資助院校的自資課程盈餘超過46億元。另據傳媒披露,資助學校轄下的自資院校,累積盈餘高達42億元。「水浸」之說,甚囂塵上。

但事實的另一面是,近年不少自資院校因應未來適齡學生人口下跌,紛紛削減學額,甚至停辦或轉型,副學位市場似乎正漸萎縮。一方面「水浸」,另一方面經營艱難,自資院校何去何從,副學位的政策定位又該如何?

靠副學位吸金 愈來愈難

據教育局文件,各資助院校在本部、社區學院及其他自資學院開辦的自資課程,絕大部分獲得盈餘。傳媒早前也列出自資院校42億元的多年累積盈餘。自資課程的營運狀況是否真的如此樂觀?

以香港教育學院為例,傳媒稱教院附屬公司至去年6月的結餘為2,380萬元,累積盈餘高達1億元。然而據教院2013/14年度年報,其非教資會資助項目錄得7,400萬元盈餘,附屬機構持續專業教育學院卻出現約100萬元赤字。另據教育局數字,教院社區學院自2009/10學年以來已累積虧損1,400萬元。事實上,報道列出的數字為累積盈餘,而不少院校開辦自資課程,長達十數年。

此外,教育局所指的46億元自資部門盈餘中,只有3成為開辦副學位課程的社區學院和其他自資部門貢獻,其餘7成來自研究院自資課程收入。

由此推斷,即使自資副學位取得盈利,亦只會佔自資部門收入盈餘的一小部分。而副學位市場日漸萎縮,未來要靠副學位吸金,想必愈加困難。

不過,無論院校是否「水浸」嚴重,自資院校名義上為自負盈虧,實則受惠於當局土地和資金方面的「優惠」政策,規模日漸壯大。因此,不管有否大額盈餘,院校始終會被寄望為副學位學生減輕學費負擔。然而,智經去年發表的青年向上流動報告發現,自資副學位課程學費中位數由2008/09學年的4.38萬元上升9.4%,至2012/13學年的4.79萬元。而自資副學位課程的質素保證、監管及社會認受性,也備受質疑。

副學位供不應求 屬「雙軌年」假象

出現以上批評,自資副學位學額仍似乎供不應求。尤其是2010/11至2012/13學年,不少院校的副學位課程均超額收生。

據教育局數字,2010/11學年,全港29間自資院校約三分之一院校超額收生,副學位整體收生人數超出學額供應6.3%,2011/12學年情況類似。資助院校自資副學位情況更為嚴重。尤其在2012/13學年,實際收生人數較預期多3,238人,收生率達115.3%。

2012年大學開始實行新學制,首屆中學文憑試和最後一屆高級程度會考合共約10萬名考生同時畢業。有批評指,部分自資學院預見未來升學人口減少,或面對市場萎縮,而趁雙軌年「濫收」學生,卻準備不足。

另外,雖然數字反映該年入讀副學位課程的學生人數甚多,但不代表莘莘學子對副學位課程趨之若鶩。因為新學制下,有學生眼見升學競爭之大,一邊報讀副學位,一邊卻另覓出路,第二年是否在學不得而知。而超額收生的另一種解釋,或許是院校擔心取錄學生後到頭來不入學,因而盡收學生,從而出現供不應求。

自資學士冒起 副學位成雞肋

如今「雙軌年」效應淡化,2013/14學年,資助院校自資副學位收生率大減至62.4%。早前嘉諾撒聖心商學書院及三育書院,因收生不足相繼停辦自資課程。

其實,院校改變辦學策略不難理解。據智經研究報告,2010年至2022年,副學位人力資源將持續供過於求,加上未來適齡學生人口下跌,副學位在經歷了2000年代的不斷擴展後進入「寒冬期」。

近年部分自資院校轉辦自資學士課程,力爭升格為私立大學。如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將於新學年推出自資學位課程;培正專業書院亦透露未來不再開辦副學位課程,並打算籌辦專業培訓課程。城大專上學院則與澳洲臥龍崗大學結盟,希望發展成為私立大學。

教資會早在2010年《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中建議,資助院校營辦的社區學院(以開辦副學位課程為主)在3年內完全脫離所屬院校。如今4年過去,無論營運盈虧,自資院校均積極拓展自資學士學位市場,或是與海外院校結盟,轉型為私立大學。

頓成雞肋的副學位課程,即使院校減收學費,未來的政策定位,畢業生何去何從,仍亟待更清晰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