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薛凱琪4個不放生的理由

社會

發布時間: 2015/04/07 11:31

最後更新: 2015/04/07 16:55

分享:

分享:

放生就等於做好事?未必!藝人薛凱琪復活節時購入巴西龜後放生,在instagram及fb上載相片及影片稱「復活節放生生」,指「放他(牠)的時候他(牠)回頭看我們好幾次,好像跟我們說謝謝一樣!」但惹來網民及保育團體批評爆,質疑薛凱琪將淡水品種巴西龜放入海,巴西龜難逃一死。

隨後薛凱琪回應,指在淡水將巴西龜放生,但有網民質疑相片中有沙有浪,惟薜沒有再回應其所指「淡水」是何處。

相片來源:薛凱琪fb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在fb回應事件,指「放生=放死」,強調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反對任何不負責任的放生行為。

淡水也好、鹹水也好,無論放生在哪?也未必是好事。?TOPick 綜合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及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的專業意見,整理4個不應放生的理由:

1. 放生=間接殺死動物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曾就放生議題製作宣傳單張,指很多人以為放生等於給動物多一次生存機會,但事實並非如此。

放生者不熟悉放生動物所需要生存環境,例如把淡水魚類,或在陸上生活的龜類放生至大海中,另外,動物被放生後,很多時都因缺水缺糧而死亡,存活率極低,別一廂情願自覺做了好事。

2. 放生=破壞大自然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指,部分放生動物都是來自外地的品種,如外地品種在本港大量繁衍,有機會影響大自然生態,令食物鏈失衡。

《經濟日報》去年5月報道,本港有不少市民在佛誕前後放生人工混種的沙巴龍躉,曾影響水域生態,甚至有市民被咬傷事件。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解釋,沙巴龍躉生長速度異常快,每日獵食大量小魚,加上有地域習性,適應後就盤據在被放生水域。市民集中在數處地方放生,沙巴龍躉數目多至幾乎可壟斷整片水域。當覓食漁獲不足,屬肉食性沙的巴龍躉可能咬人。

3. 放生= 傳播疾病

市民在放生時為了祈福,會在龜、魚身上刻上紀念文字,令動物身體受傷,嚴重可能傷口感染,污染水中其他動物。部分放生的動物,本身若患病,放生後可能感染其他動物,成為傳染病源頭。

4. 放生=助長不法商人

放生動物多從野外捕捉,放生的需求大,有利可圖,商人捕捉更多動物的誘因越大。為減輕成本,放生動物在飼養及運送的過程也不難獲得善待。

幫助動物有很多方法,別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