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站牌的「地鐵宋」字體

City

發布時間: 2015/04/24 19:22

最後更新: 2015/05/13 16:58

分享:

分享:

1982 年的香港地鐵指標規範手冊。(相片來源:justfont 網站)

香港地鐵是兩岸三地最早期的大眾運輸系統之一,在 1985 年正式開通港島線。當局如火如荼地規劃這項建設的時候,剛出社會沒幾年的柯熾堅從廣告公司離開,找到了在港鐵公司建築部門底下設計小組的工作。

他的任務,是與其他四、五位同事一起規劃一項看起來相當不重要的東西:指標系統。

中文字體設計師柯熾堅先生。(相片來源:justfont 網站)

現在他想起來,這份工作還是很有趣:時常跟着建築部門與設計小組的同事,在站與站之間穿梭、了解每個站體本身建築上的特質,並進行測量。

有了空間上的數值,才能夠依照實際需要規劃指標。港鐵公司的工作充實,但是並不操勞。每天九點上班,下午四點就下班了。柯熾堅還能利用下班時間去學國畫,或許對他往後三十年的字體設計生涯有很大的影響。

當時,柯熾堅除了要與同事們一同研究指標的規格、版型與各種標誌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設計站牌的字體。這個字體,是一塊敲門磚,開啟了他往後30年的字體設計生涯。

港鐵目前仍保留許多柯熾堅當年設計的地鐵宋。(相片來源:justfont 網站)

今天,到香港搭地鐵,還是可以看到許多柯熾堅的作品:「地鐵宋」。

說到「地鐵宋」,這個國際都會大眾運輸系統的站牌,竟然是明體,令許多設計師費解。有些人會主張,明體根本不應該用在指標上,因為就是很怪。

但問起柯熾堅,他們當初的想法是這樣的:地鐵是城市精神的表徵,而明體,這個帶有濃厚楷書基因的字體,用於站牌,才能彰顯中華文化的氣氛。

對於香港這樣的國際都會來說,或許有宣示在地主體性的意味。而且,雖然橫筆細,但關鍵的豎筆卻很粗,所以當作門面,並不會有看不清楚的問題──只要再把橫線加粗,就更好了。後來的台北捷運,以及更後來的高雄捷運,站牌名都使用明體,看來是對香港的致敬。

上排:地鐵宋;下排:龍明。(相片來源:justfont 網站)

地鐵宋生得非常奇特,因為「勾」收得又尖又細,到了尾端甚至變成一條線,不似傳統的明體風格。

如果用今天的中文明體標準打量(也就是柯熾堅後來開創的),或許還會覺得它長得不是很穩定。柯熾堅說,這個其實是 80 年代的明體風格。現在翻開台灣在那個時期的美工科教本,長得的確有這樣的氣味,好像是用尺與圓規畫出來的,比較沒有書法的筆觸。

這份手冊是 1982 年製成的,那還是一個手工製版的年代。今天,我們用鍵盤打出中英文字型,會覺得非常理所當然,自然得感受不到背後調整的用心。

數位時代,早在字型出廠之前,設計師就已經把適當的間距資訊放在程式裡了。但在 1980 年代,電腦還不普及,Truetype 與 Opentype 都還不知道在哪裡的時候,設計師只好手動調整每個中文字與每個英文字母的間距。像下面這張充滿數字的表格,其實規定了字母之間,以及標點符號的合宜距離單位。

手冊中所規範的指標個元素的比例關係。(相片來源:justfont 網站)

不只如此,仔細檢閱這份規範手冊,設計團隊規劃了好幾種指標,以編號分類。當時,他們非常重視比例、空間分割與適當間距。這不只是讓資訊更好吸收而已。在一個建築物中,指標其實就是最顯眼的設計品,不只導引,還妝點了室內的氣氛。

反觀現在台灣的兩大捷運系統,在這部分就做得很急就章,完全符合「看得懂就好了」的設計哲學。字體與版面通常沒有嚴謹的空間關係。

台北捷運公司採用的文鼎粗黑體,字面滿,筆畫又粗,文字之間還幾乎沒有空間。有的些指標,文字還會沾黏在一起,是一個帶來巨大壓迫感的設計。

兩方 layout 之比較。(相片來源:justfont 網站)

如果繪製成無文字資訊的 layout,會更能看清楚台北捷運指標排版的混亂。其實捷運工程局在指標系統上是有規範的,但或許是執行與驗收兩個環節出了問題,最終的成果往往看起來是沒有經過規範的。

所以,應該要怎麼做才算合理的指標設計?柯熾堅的概念非常簡單:空間與層級關係是最重要的。所謂適當的空間,在中文來說,或許還沒有一個可靠的公式可以參考,很多時候是設計師的專業判斷。

例如這裡的九龍塘站名,文字間距大約是一個字 1/10 的寬度。但是,因為每個中文字形狀差異的關係,會有錯覺,因此這個簡單的規則不一定這麼精確可靠。其實,現在柯熾堅看起來,「九」字其實離「龍」字有點遠了。

文字間距的拿捏,以「九龍灣」為範例。(相片來源:justfont 網站)

這本指標規範後面蓋着 1982 年三月的日期戳章,距離今天已經有 30 多年了,但還是可以給我們的公共建設很重要的啟示。如前述,台北捷運在興建時,其實有一套指標規劃準則,但後來執行與驗收沒有做到位。

很有趣的是,「指標系統」被歸類在官方網站裡「人文關懷」的這個項目。這個似乎也說明了從指標系統的長相,可以看出一個公眾運輸系統的精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留意間距,其實不會死人。

指標也是看得懂就好了。但這個城市的民眾其實是一直在提升的,自然也不會希望官方看待這類設計物的態度,永遠都這麼臨時、隨便。從前,只要有就好。但現在,我們要求的更多:除了看得懂以外,還要親民、美觀、體驗良好。

全文刊於justfont blog,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