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心:功課背後的溝通問題

City

發布時間: 2015/11/02 16:21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

家長會上,不時遇到這樣的情況: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就玩電腦,要求學校給予多一點功課;又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凌晨,詢問隨着學年增加功課是否會愈來愈多。

當你打開他們的檔案,會發現他們在同一個班,學同樣的科目,功課也是一樣的。

我們自然毋須為教育的差異性感到驚訝,反而值得通過這些差異去摸索背後的原因。愛孩子,不是看到他沒有功課做,就拖他到書局購買一大堆模擬練習回來做,而是與他一起整理不同科目的進度,發現那些「消失的功課」是在課間潦草完成,還是他打算次日到學校去抄好友的功課?

通常的情況是,家長只看到孩子有沒有花時間在功課上,卻沒有關心他們的功課是如何完成的,彷彿只要看到孩子端坐在書桌前,一切就正常。有多少家長在向老師查詢功課量之前,仔細了解過孩子功課的完成度和質量如何呢?

有家長說,我的孩子甚麼也不給我看,我都不知道他的功課本在哪裏,老師,你能不能把他的功課複印一份,我拿回去和他好好談談?

讓家長看到學生的功課當然不是難事,只不過從孩子的角度看,回到家發現媽媽拿着自己功課的複印件來勢洶洶,他必然會有被出賣和不信任的壞感覺,這場談話又如何達到本身的效果呢?如果這位媽媽看得通透,就會發現功課問題背後是更重要的溝通問題。

學生表現如何,往往不是單純的因為一本練習、一次考試或者一門科目。做父母的,雖然可以剷除橫亙在子女面前的障礙,幫子女補習甚至幫他換一間學校,但治標不治本,而這個本,不在外界種種,在孩子的心。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原題為「消失的功課」

撰文 : 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