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多士愈黑愈容易致癌?3大預防貼士

City

發布時間: 2015/11/27 18:41

分享:

分享:

香炸食物如炸薯仔、烘多士等炸製食物有機會致癌?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食物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研究發現,炸製食物含有丙烯酰胺(Acrylamide),一種或可致癌的污染物。研究亦指出,當食物炸得愈久,丙烯酰胺含量便愈高。

本港食物安全中心過往亦曾就丙烯酰胺進行研究,指出本港市民主要從炸薯、炒菜、薯片、脆麵包、餅乾及穀類早餐等食物吸收丙烯酰胺。

TOPick 亦曾報道,台灣傳媒抽查發現黑糖含有丙烯醯胺。

到底丙烯酰胺對人體有何影響?有甚麼方法可避免吸收過多丙烯酰胺?TOPick 編輯綜合以下重點:

1. 愈炸愈危險

食安中心曾指出,丙烯酰胺在高温處理食物的過程中產生,並非人為添加;丙烯酰胺會對神經系統產生毒性作用,亦有可能令人患癌。

中心指,當食物炸得愈久,過程的温度愈高,便會產生更多丙烯酰胺。

中心亦指,炸芋頭或馬鈴薯等食物會產生較多丙烯酰胺﹐建議油炸前先沾上薄粉漿(如粟米粉),減低食物表面褐化,從而減低丙烯酰胺的產生。

2. 盡量避免炒菜

食安中心在13年曾研究炒菜對丙烯酰胺含量的影響,發現炒翠玉瓜的丙烯酰胺含量為每公斤含360微克,跟炸薯條(每公斤平均390微克)相若。

不過,《晴報》報道,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食物及營養科學課程主任方麗影曾指,有關結果檢出的丙烯酰胺含量低到微不足道,加上一般家庭煮菜的溫度最多僅得攝氏110度,理論上不會產生丙烯酰胺。

另外中心發現,不少食肆在炒菜前會灼菜一分鐘或以下,可減低丙烯酰胺的產生,建議市民仿傚。

3. 盡量少吃煎炸食物

食安中心指出,現時難以訂定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安全標準,但水務署現時引用世衛的建議標準,建議每公斤食水不可含有多於0.5微克丙烯酰胺。

晴報》報道,估計一般香港市民每日從膳食攝取約每公斤體重0.21微克的丙烯酰胺,較內地及歐洲人的為低。

食安中心建議,市民應保持飲食均衡,多吃蔬果,不要過量進食煎炸食物,避免進食燒焦的食物以減低丙烯酰胺的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