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建築成本亞洲最貴 疑合謀托價

社會

發布時間: 2015/12/15 00:03

最後更新: 2015/12/15 10:45

分享:

分享:

《競爭條例》昨日(14日)正式生效,近年備受關注的建屋成本上漲問題,亦可能涉違例。

香港建築成本被喻為亞洲最貴,發展商近年稱本港私樓建築成本介乎每呎4,000至5,000元(不包括地價成本)。消息人士引述建築業界最新說法是,建築成本已高達每呎6,000元。

但參考鄰近地區如澳門或新加坡,建屋成本每呎僅4,000元。消息人士指,建築成本貴,常歸咎於人工和建材成本,但非事實全部。

事實上,政府今年4月公布委託顧問研究顯示,本港過去3年整體建築成本累積上升21%,勞工成本只佔升幅12%,建築材料成本更只佔4%。

消息人士表示,建築業界公司之間有其「潛規則」及合作方式,常見於二判及三判商,促使某些項目投標時可托高價格,

發展商也是受害人,是業界夾埋收貴些,不是反映實際成本。

他又指,近年湧現的建築顧問公司亦扮演重要角色,會向聯手合作的工程公司收集物料價單,通報抬高後物料價格水平,

結果各工程公司入標時的物料報價都差唔多咁貴。

投標托高價 業界:托高1倍

另有建築業人士亦承認,托高建築費是業界普遍行為,傳統做法是幾間公司老闆「打招呼」,串通投標價,

營造有些高、中、低價假象,輪流中標。

其後中標公司會向其他公司攤分利潤。不過此做法易因「傾唔掂數」而存在被「金手指」告密的風險。

他續指,近年建築公司出現「集團式經營」現象。幾間入標的工程公司,其實同屬一個「幕後金主」,只是以不同人士註冊登記,

只值1,000萬元的標書,閒閒哋托高1倍至2,000萬元,是好普遍。

該建築業人士批評,此做法除了變相令市民承擔不必要的工程成本外,更將無勢力的小公司排外,集中由龍頭公司包攬工程。

消委關注換資訊 促成一致行為

消委會已表明,關注顧問公司收集市場數據後向工程公司發布統一價格,指行為已涉違反競爭條例中「透過交換資料,促成一致行為」;而「互相打招呼」的做法亦涉「促成一致行為」,促請競委會正視有關問題。

前建造商會會長、金門建築行政總裁何安誠則稱,沒發現分判商合謀托價。以其公司為例,內部設技術及價格評分機制,包括過去經驗、安全品質等,並非「價低者得」,認為有效阻止分判商合謀定價。

他又指,澳門和新加坡建造業均大量輸入外勞,故建築成本較本港低,認為兩地的建築成本不能與本港的直接比較。

相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