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打機母勸阻 9歲子:寧願死

社會

發布時間: 2015/12/21 00:03

分享:

分享:

智能手機成為引爆親子衝突的導火綫,青協親子衝突調解中心今年4至9月處理逾70宗個案中,近3成與使用手機及互聯網有關。有9歲童每日沉溺打機3小時,母親勸阻卻換來一句「無機打寧願死」。社工籲家長參考社交平台上「讚好」,在現實生活多給子女「Like」。

育有3名子女的阿瑜(化名),其9歲兒子曾每日打機逾3小時,持續半年,「講又唔聽,乜人都唔理」,令她非常傷心。其後兒子疑因母親日夜嘮叨,終於情緒大爆發,威脅「你唔俾我打機,咁我不如死咗去」、「我唔打機,咁你俾把刀我啦」。

阿瑜後來透過學校講座,接觸到調解服務,終學懂要尊重及體諒兒子,雙方協商每次打機不可超過15分鐘,現時凡事有商有量。

青協親子衝突調解中心調解員韓曄表示,家長應每日讚美子女,將Facebook的「讚好」精神延伸至現實生活。

阿瑜學懂這一招後,時會借機「派Like」給子女,例如有一次蒸水蛋,她吩咐9歲兒子負責攪拌蛋漿,在飯桌上大讚「今日餐飯特別好味」。

任職銷售員的全職媽媽阿冰(化名),直言隨着女兒長大,「已不像一團麵粉可任母親揉搓」。她坦言自己以前常希望可以控制女兒,做功課時,要求對方先完成較難的題目,再做較容易的抄寫,但女兒認為由淺入深會較有效率,滿足感更大。

阿冰說女兒性格像她般火爆,故兩人時有爭拗,為化解衝突,她現時每晚放工後,都會抽30分鐘做「枕邊對話」,聽女兒分享學校的人與事,了解她的學習進度及社交狀況。

青協親子衝突調解中心昨委任100名家長為調解大使,冀「用家長影響家長」,宣揚親子關係應該互相尊重、有商有量、尋求雙贏。

中心單位主任凌婉君建議,父母與子女起衝突時,宜採用「紅綠燈」思維,一旦發生爭執,亮起紅燈,父母有責任首先煞停,保持冷靜,因成年人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強,然後仔細聆聽子女說詞,客觀分析爭執原因,才「開綠燈」尋求共識及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