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十九分,好好笑?

City

發布時間: 2015/12/22 10:38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Youtube截圖

再有成年人因為黃之鋒的DSE成績,及其沒有被八所資助大專院校取錄而冷嘲熱諷。筆者的確為我們搞了廿年的社區教育工作感到而氣餒、為香港的成年人感到汗顏。

黃之鋒同學早於2012年接受報章訪問時,已坦承患有讀寫障礙 — 雖然DSE成績公布後,面對眾成年人的諷刺,他沒有再重提來為自己解釋。

讀寫障礙是一種特殊學習障礙,影響着香港有至少10%的學童。讀寫障礙是天生的,並非由於學生懶惰、學校家庭教育不足所致,患者智力正常(由中下至特優不等),可是在處理語音的速度及靈敏度、對語音的記憶、對語素的意識、或對部件位置、配搭和外貌的敏感度等,比同齡學童顯著低弱。

因此,他們常常要比平常人加(幾)倍努力、花幾倍時間,才可以認得一個字、寫對一個字。至學童長大了,可能已經處理好識字的層面,但在其閱讀流暢度、組織文句、在資料中找重點等能力,仍然有機會呈現困難。

香港的主流教育倚重以文字傳授及考核知識,雖然在教育局的指引下,大部分學校已經為有關學生提供加時考試、減少抄寫等措施,有部分體貼的學校,更會為情況特別嚴重的學生提供讀卷、電腦讀屏、語音轉換文字的協助,但考評方式、課程步伐之欠缺彈性,仍然不足以為讀寫障礙患者提供一個展示知識公平的平台。

雖然教育局文件多番勸告學校應照顧個別差異,但學校往往因為師生比例太低、公開試的關卡(例如TSA) 、學校派位收生的競爭等因素而不能也不敢大刀闊斧調適課程及考評方式, 願意如此行的學校,不少被邊緣化為「差學校」。患讀寫障礙(及有其他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在十多年的本地學校教育,大部分都都在掙扎中度過。

近年坊間流行講共融的文化,說甚麼「天生我才必有用」,說得漂亮,但在意見分歧的時刻,又豈不是拿別人天生的弱點來取笑?

當然,我們不能假設每個幾十歲的成年人、成立了幾十年的傳媒機構(雖然驚訝!),也有留意新聞或有擁相關知識,就將疑點利益歸他們吧。

由今天起,與其嘲笑一個十幾歲的讀寫障礙患者在考試拿不到高分,不如問一問香港教育在搞甚麼鬼。

原文刊於教育工作關注組facebook專頁,文章獲授權轉載。

撰文 : 雨言曷 教育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