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億美元的Uber神話

職場

發布時間: 2015/12/30 15:48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盡管新任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指Uber挑戰香港法治核心價值,但Uber的出現,確顛覆了全球既有的生活模式,它令某些人愛,也令某些人恨。

在全球政府及出租車界封殺下,創辦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帶領Uber在短短6年間,攻陷全球58個國家逾300個城市,市值突破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

出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計算機工程學系的卡蘭尼克,考入大學後隨即在1998年輟學,開始其創業路,經歷多番創業後才成功。

轉捩點是,卡蘭尼克和友人坎普(Garrett Camp)有次在巴黎遊玩,他們在街邊等了很久卻截不到一輛車,二人發誓要設計出革命性新應用程式來解決截車難的問題。至2010年,二人在三藩市推出按需要Call車服務。至今,Uber營運範圍遍及北美洲、拉丁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和亞太區亦包括香港。

《UBER野蠻崛起》一書中,作者分析Uber成功之道,全靠捕捉心理:如有人要趕赴商業會議或與女孩約會,Uber派出的是林肯(Lincoln)、Cadillac、寶馬7系等豪華房車,司機穿上西裝革履,帶着白手套服務,給客戶心理上一種體面的滿足感。

Uber還會考慮滿足客人的重疊需求,如客人想吃早餐,司機便會帶來早餐接客人。這種「有Uber便足夠」的感覺,令客人覺得不用買車也可享受有車有司機的滿足感。

在眾多Call車服務應用程式中,Uber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將用戶需求與司機聯繫起來。作者認為,Uber的優勢源於關注乘客的用戶體驗,而用戶體驗的提升是無邊際的,誰能更快、更好的提高用戶體驗,誰的發展之路也就愈順暢。

Uber是共享經濟的鼻祖之一,許多共享經濟都從其延伸而來,如Call飛機、Call明星、Call船、Call雪糕、Call寵物、Call手機、Call外賣、Call書、Call面試、Call奢侈品,想得出都有得「Call」。

這種「一個按鈕,車就來到」的創意,能夠「讓乘客顯得特別高貴」,已從一個僅限小範圍私人邀請的豪華車接送服務,演化成矽谷最熱門的提供一條龍服務租車公司。

卡蘭尼克曾透露,在三藩市傳統出租車業務一年的營業收入大約1.4億美元(約10.9億港元),而Uber是其3倍之多,營收為5億美元(約39億港元)。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27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