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傳:《時代教主:喬布斯》一切從後台開始

休閒

發布時間: 2016/01/22 16:45

最後更新: 2016/01/22 16:46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YouTube 影片截圖

拍 Steve Jobs 困難,難在如何從一個個耳熟能詳的經歷中,找出獨特的角度── 編劇 Aaron Sorkin 不從Apple的創立談至成功,反而以三個產品發佈會為主軸,還原了Steve Jobs(Michael Fassbender)最艱難,同時最傳奇的時刻,寫盡了這個天才落寞、失敗、眾叛親離的一面,與他後來萬人簇擁的形象形成了一個強烈對比。

Danny Boyle的《時代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依著Walter Isaacson為Steve Jobs撰寫的自傳為藍本,不從他如何從車房奮鬥開始談起,也不著重描述中間發生的一切,而是直接以三場產品發佈會──1984年的Macintosh、1988年的NeXTcube,以及1998年的iMac前的準備時間為主軸,放大幾個後台的空間。

在局促、緊張與有限的空間中,寫下了Steve Jobs與其他關係密切的人──拍檔們、前女朋友與女兒的關係。

若然前台是贏盡鎂光燈與掌聲的地方,轉身走入後台,則是進入另一個世界。不能出現在台前的一切,通通被暫時置於後台──一個鬧得不愉快的前女朋友Chrisann(Katherine Waterston);一個起初不被自己承認的女兒Lisa;一個個在工作上親密而意見不合的伙伴,如Steve Wozniak(Seth Rogen)等,也有一些臨上台前出錯的程式。

於是,後台的氣氛總是如箭在弦,因著時間的緊迫,心情的興奮與緊張,以致眾人對話間隨時能擦出火光,甚至有好幾次吵架收場。

以後台為主要場景的說故事方式,讓人不自覺地想起《飛鳥俠》(Birdman)。《飛鳥俠》突破性地以類近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拍出舞台劇後台蘊藏的危機與火花;這次《時代教主:喬布斯》則以極多極長的對白,營造了演員們對峙的張力──後台的不滿與緊張的氣氛,與門外等待進場的觀眾的期望,形成了一種反差,而這種強力隨著發佈會即將開始而加強。

前台是經過計算與堆砌的舞台,後台則是見真章的地方。沒有鏡頭,沒有觀眾,有的是赤裸的自己。在後台的Steve Jobs,沒有站在講台中的魅力,沒有一呼百應,無法完全說服對方,相反與人不斷產生嫌隙與爭論,甚至在後台的他有一種孤軍作戰的感覺。

因著他的固執,事情一經決定,沒有轉圜的餘地,以致每一個與他有關連的人,無一能與他和平共處──不滿、爭執事小,甚至當面對質,幾乎到達一個有你冇我的地步。

相對之下,只有Joanna Hoffman(Kate Winslet)與他的相處的氣氛相對融洽,能夠多年以來,留在他身邊替他打點一切。

透過這幾個的時刻, 說明了在眾人焦點的背後,Steve Jobs 同樣也有令人無法容忍的缺點。在工作上,Steve Jobs的這一面,或會因著他的才華而被接納,但在關係上卻依然碰壁,而他終究醒悟──無論在舞台的他如何耀眼,台下的他才是真正的他;最重要的從來不在舞台之上,而在舞台以下。

於是,在踏在鎂美燈以前,他願意多走一步,追上憤而離開的女兒──沒有一件產品比得上眼前的她。

《時代教主:喬布斯》沒有一味的歌頌Steve Jobs,也沒有描寫了他最輝煌的時刻,反而以1998年為完結──那時候的他,縱然享負盛名,卻還未被全世界的肯定。然而,借著他在後台的舉手投足,透露了他何以會成功,正如他帶點自負地所說“I play the orchestra”。

劇本雖停在1998年,卻在最後的時候,藉著他與Lisa的對話中,記下了他的改變,也透露了iPod的發明,讓人想起這個後來眾人都認識的他。

縱然這不是描述Steve Jobs的第一部電影,Joshua Michael Stern執導的《喬布斯》早已在兩年前上映,但Danny Boyle藉著這個劇本,這班演員,肯定的告訴你──這兩年的等待是值得的。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偽文誌》及facebook專頁,獲授權轉載。

撰文 : 程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