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蛋暖貼5大潛在危機

休閒

發布時間: 2016/01/21 14:55

最後更新: 2016/01/21 18:06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iStock

冬天凍,大家都會使用暖貼、暖手器等工具禦寒。但坊間售賣的暖包或暖手器款式五花八門,要注意的是當中存在的風險和危機。

消委會為大家逐一剖析這些產品的優點、缺點和潛藏危機。

市面除了有暖包或暖手器,還有傳統暖水袋、即棄暖包、微波加熱式暖包、化學溶液暖包,亦有潮流產品如USB充電式暖蛋、電池暖蛋和便攜式液體燃料暖手爐等。

1. 誤將暖包當沖劑

最常見的暖包成分包括鐵粉、活性碳、蛭石和食鹽。開封後,暖包內的鐵粉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會被氧化而放出熱能,活性碳和蛭石具保水功能,食鹽則可催化鐵的氧化作用,令暖包持續釋放熱能。

即棄暖包的外形與部分飲品沖劑相似,過去曾有長者誤服暖手包內容物的個案。

因不同品牌的即棄暖包配方或有不同,如意外吞服小量內容物,一般情況下雖不會造成急性中毒反應,但仍可能灼傷口腔、食道或導致腸胃不適。

2. 暖包粉末灼傷眼部

如即棄暖包粉末入眼,可能會灼傷眼部組織,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此外,切勿讓幼兒把玩或故意打開即棄暖包,使用期間如發現暖包有破漏情況,宜立即停用。

3. 暖包放鞋燙傷腳底

在台灣,有女士將暖包放入雪靴內連續用了6小時,腳底暖暖十分舒服,當晚並不覺得有異樣。翌日才發覺腳底又紅又腫,痛得幾乎不能走路,求診後證實腳掌遭二級燙傷,並有明顯發炎。

消費者不宜擅自將暖手包放於鞋子內,作為「暖腳包」,否則可能灼傷皮膚。如有必要使用暖包暖腳,應先穿上較厚的襪子,再將暖包放在襪子外面。使用可黏貼的暖包不宜直接貼在皮膚或內衣內,應貼在外衣向內位置。

4. 以微波加熱的暖包爆裂

這種暖包用前須先以微波爐加熱,可重複使用。過往則有用者使用已加熱的啫喱狀暖包期間,因包裝破裂漏出液體導致皮膚嚴重燙傷。

大家記得留意產品建議的加熱時間和微波爐輸出功率,以及所用的微波爐的輸出功率,部分產品有說明於不同輸出功率的微波爐的加熱時間。

如不確定所用微波爐的輸出功率,或無法將火力調低至產品所建議的,宜縮短加熱的時間,或作分段加熱。確保總加熱時間不會超過產品說明的加熱時間,減低因過度加熱而引致包裝破裂的機會。

每次將暖包放入微波爐加熱前,應觀察包裝是否完好及確定暖包已徹底冷卻。如有任何破損,宜立即更換,以免加熱或使用過程中出現爆裂。如加熱後發現有洩漏情況,應待產品冷卻後才作處理。

5. 煮熱暖包時避免接觸煲底

這類暖包可以重複使用,只要掘摺其內的金屬片或小棒,啫喱液體會慢慢結成晶體狀,過程中會釋出熱能。固化了的暖包須放入沸水中煮約10至20分鐘(視乎暖包尺寸),直至晶體變回透明液體,便可備用。

煲煮還原暖包前,必須先在煲底舖上毛巾,或以毛巾包裹暖包,防止暖包包裝袋直接接觸煲底,否則可能會令暖包破損。

如包裝袋有破損,或煮了很久仍無法將晶體還原,便要丟棄。煲煮期間必須留意爐火,避免「煲乾水」。此外,用者須留意這種暖包不能放入微波爐加熱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