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眼中的功課奴隸 【短片】

City

發布時間: 2016/02/03 19:03

最後更新: 2016/02/04 13:58

分享:

分享:

港童被形容為「功課奴隸」,最近終於有研究實證!

有國際研究指出,香港學童約有53%學生每天需用逾一小時做功課,位列全球第二高;而調查同時發現,家長無幫忙子女檢查功課,閱讀能力反而較好。

究竟,有無小朋友會喜歡做功課?

我最鍾意做功課!

跟佛教中華康山學校三位小學生做訪問,他們如此說話,絕無「做假」!

要孩子真心覺得做功課很「愉快」,功課設計可說是關鍵。學校是其中一間由小一開始,將港大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謝錫金教授的繪本教學法「愉快閱讀系列」,調適為中文校本課程。令學習中文既有趣,亦視做功課為趣味的挑戰。

校長吳永雄也留意到家長愈花時間陪子女做功課,愈阻礙其閱讀能力和動機,因此,教學方針亦以提升自主學習為主。

佛教中華康山學校校長吳永雄

我們增加了自主學習的繪本教材,較樣版式、內文千篇一律的教科書便不用。

入讀小一前先為學生做資優評估,每年亦按能力分「高中低」三種程度,而功課題型的難度,以及指引各不同:資優學生做難度高的題目感挑戰性,而能力稍遜的學生做合乎程度的功課,亦更有信心。

學校以謝錫金教授的「愉快閱讀系列」調整為校本課程,令不同能力學生可按進度完成功課。

家長陪做功課時太多指示,會阻礙其發展……這種非文字的指引,正是家長沒太多時間陪伴做功課,總想快些完成,於是很快便告訴子女答案;對子女要求很高,一定要又快又準……

學校工作紙的設計,是先讓學生自訂學習目標,懂得自評進度,從初小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可不用家長插手,孩子亦自覺輕鬆完成功課。而閱讀亦屬「功課」一種,像初小教育局英文課程發展組的小學識字計劃,學生不用寫閱讀報告:

那是起碼要花一小時的功課,因為不是操練,卻是很有質素的功課。

吳永雄強調,每間學校的校情、取態也不同。

有些學校以成績做取向,我們做資優、關愛為主……小班教學也是關鍵,另外,也要辦學團體的支援。

撰文 : 羅惠儀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