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要學簡體字 莫非要「親不見、愛無心」?
發布時間: 2016/02/05 11:50
最後更新: 2016/02/05 11:55
中小學生要學簡體字?教育局正展開中小學生中文科課程公眾諮詢,近日被揭諮詢文件中提及:
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
有關內容被揭後,被外界批評學生同步學繁簡體字易混淆。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言人陳惜姿稱,剛知道有關諮詢,質疑教局在此時推出諮詢的用意,「小學開始學簡體字,會令學生非常混亂」,質疑強制學習背後的動機。
教育局回應,當局一直建議學校採用「先繁後簡」的策略,在小學階段,學生須先掌握繁體字,升上高中階段,可酌量學習一些簡化字,以便認讀用簡化字排印的書刊,拓闊閱讀範圍。
對於此諮詢,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林湘雲指,繁體字有書法之美,「國家領導人寫書法都用繁體」,且有電子詞典等工具配合,學生投身社會後自然能掌握簡體字,
無必要死板地納入課程,當興趣班就無所謂
教聯會副主席蔡若蓮指,一般要求學生懂得閱讀簡體字已可,非要求懂得書寫,亦不見考試時要評估繁簡對照能力,但相信新指引不會對學生造成負擔。
簡體字無法傳承文化?
跟經歷數千年演變而來的繁體字不同,簡體字過去多次被批評以傳承中國文化。
網上更有流傳口訣,指簡體字「親不見、愛無心」,即「親」字包含相見的意思,「愛」字亦跟「心」有關,藉此指出簡體字不包含漢字原意。
漢字簡化後,
親(亲)不見,愛(爱)無心,
產(产)不生,廠(厂)空空,
麵(面)無麥,運(运)無車,
導(导)無道,兒(儿)無首,
飛(飞)單翼,湧(涌)無力;
有雲(云)無雨,開關(开关)無門,
鄉(乡)里無郎,聖(圣)不能聽也不能說;
買(买)成鈎刀下有人頭,輪(轮)成人下有匕首,
進(进)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裏走。
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此外,簡化字亦被批評會造成錯別字問題,如「後」的簡體字是「后」,令「皇后」亦能指「皇後」,產生歧義。
馮小剛:別讓漢字失傳
近年內地亦有聲音要求恢復部分的繁體字,別讓漢字失傳。
著名中國導演馮小剛去年在政協小組會議中提議,應恢復部分有文化意涵的繁體字,讓內地小學生「識繁寫簡」,別讓漢字失傳。
《法制晚報》報道,馮小剛舉例說,「親愛的」這幾個字非常有涵義,但簡體字中「親」沒有右邊的「見」、「愛」少了中間的「心」,簡化後變成「親不見、愛無心」,失去漢字的造字意涵。馮小剛說,
我和張國立都認為,能不能選擇50個或更多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的課本裡,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除了馮小剛,2014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民委副主任吳仕民在寧夏代表團審議會上提議,簡體字不僅破壞了文字的美感,還阻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取消並恢復繁體字。
繁體字的形成是文字規律的結合,很有美感,許多歷史典故都是使用繁體字寫的。
吳仕民建議恢復繁體字的另一原因是,
在港澳台地區和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部分海外華人社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我們用簡體字跟人家交流,很多人都不認識。
簡體字是如何煉成的?
繁體字在漢代開始形成,沿用數千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把原有中文字進行簡化,並於1964年開始公布《簡化字總表》,直至195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内地始全面推行簡化漢字,繁體字被簡體字所替代。
至於內地當年廢除繁體字,最重要的理由是認為正體字讀寫困難,大陸文盲多,教育普及不易,造成國勢積弱與落後,因此必須簡化漢字,以利普及教育。
現時簡體字於內地及東南亞如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推行,而香港、澳門及台灣等地則仍沿用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