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不打也可以成材
發布時間: 2016/02/18 19:3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9
朋友是補習老師,最近幫這位非常乖巧的名校小學生補習,小子非常文靜,是永不駁嘴卻有點怯懦的那種,原來他背後有位富貴的超級虎媽。
考試期間,虎媽吩咐補習老師每天要連續三小時加鐘補習,不許小息,更附上家法「藤條」侍候,叮囑補習老師,如果孩子有任何不合作或「偷懶」行為,要求懲戒這可憐的小孩。
朋友基於良心的原因,亦不想以體罰作恐嚇,以致達成孩子母親的心意,最後決定斷了這豐厚收入,不做虎媽生意。
其實體罰在香港仍然普遍存在,雖然本地已有法例規管虐兒問題,不過父母打小朋友手掌、腳板、屁股、甚至掌摑等行為,一般家庭都能接受,認為是管教的一種方式,並非虐兒。
在我們的文化裏常說「唔打唔大」「不打不成材」,只要不構成嚴重的身體傷害,就沒有問題了。
不過,在管教的時候,因為子女不受控,父母往往難以自控情緒,經常作出不理性的責打,甚至火起時在大庭廣眾之下,公然辱罵孩子,以「唔要你」、「趕你走」、「蠢」、「無用」、「醜死怪」、「佗衰家」、「死仔/衰女」等看似過時卻在中國人家庭依然存在的羞辱字眼,痛斥自己骨肉,希望能以「知醜」及「知衰」來收復他們。
最近經過街市,就看見一位怒火中燒的媽媽,用以上「鬧仔金句」加上粗口助語詞對着這個兩三歲的兒子大罵,並大力一巴一巴的掌摑他,然後揮身離開,男童邊痛哭邊追着撇開他的媽媽,婦人更加憤怒,繼續不斷掌摑小兒,我看不過眼,立即上前制止,希望母親能夠冷靜。
當然,如我所料,被她以粗口問候:「邊個叫妳管我教仔,妳係咪痴X缐!」
怎料,小男童的反應卻令我相當意外,他由受害者變成拯救者,立即收拾喊聲,走在母親前面,用同樣的語氣指駡我:「妳痴X缐!」
兩母子忽然變成同一陣線,把所有的嬲怒瞬間轉移在我身上,我這位多管閑事的阿姨成為他們發洩憤怒的出囗,由於人群開始圍觀,婦人亦邊駡邊拉着孩子速速離開。
然而,這個男童對我所說的話,卻久久不能離開我的思緒....………
我們接受怎樣的管教,也會怎樣地看待自己和別人。
很多父母都不懂處理自己和孩子的嬲怒,亦不明白為何自己的小可愛可以忽然變成小魔怪,不講道理,經常不受控,不時發脾氣,並且相當憤怒,甚至有打人、咬人甚至推碰人的行為出現,這些情況通常都會觸動父母神經,以致爸媽也會出現失控行為,對兒女破口大罵,甚至忍不住動粗的例子亦經常出現。
憤怒其實是孩子的一種基本辦法,去衝破對父母的依賴。他們需要與人對峙來測試自己和別人的憤怒,從中學習界線,和因不恰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學習作出決定,知道甚麼才是可以接受的行為。
孩子不是天生懂得處理怒氣,他們需要透過父母去學習。當父母適當地處理和表達憤怒,孩子就會跟着做。如果父母以為發脾氣和體罰,能狠狠地給不聽話的孩子上一課,兒女日後也會藉着同樣方法,對別人打罵(言語或行為)發洩憤怒。又或利用自己的憤怒(打鬧或黑臉),令人膽怯,操控別人。
如果大家認真面對自己,不難發現我們處理憤怒的方式,和教訓孩子的說話,大多數都是由自己上一代複製出來的。
已有很多研究報告指出,體罰是最沒有果效的管教方式,很多時候更適得其反,捱打並不會令孩子思考,如果以令肉體痛楚去管教孩子,當兒女或別人有不當行為時,他們也會認為以傷害身體作為後果是理所當然的。
曾有有父母投訴自己兒女行為粗暴,當我們了解過後,才明白原來夫婦在兒女面前也是經常吵鬧,甚至打咬對方,如果要兒女改變,首先由父母改變自己的行為開始。
過去我們舉辦的有關教養小孩的講座,發現許多人在管教中處理憤怒方面有困難,因為這些父母的童年,都沒有學懂怎樣適當地表達憤怒。並且,大部份的我們都曾被自己父母打罵,這些印象總難磨滅,特別當孩子惹你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打孩子的衝動,通常出現這種衝動的頻密程度,和自己被體罰過的次數成正比。
如果父母想摒棄那些兒時連自己都不能接受的管教説話和行為,由承認需要改變開始。因為一時之氣,會輕易毀了兒女的身心,那管是一巴掌、一條藤條痕,或是一句侮辱說話,很容易成為令童年遺憾的不散傷痕,甚至把這之延續至下一代。
只要父母勇於改變,找信任又有經驗的家庭分享學習,努力打破上一代慣用的體罰管教模式,孩子才會自信地成長,不打也可以成材!
文章獲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授權轉載。
撰文 : Esther 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