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時裝要大賣 靠設計更靠big data

City

發布時間: 2016/02/25 08:00

分享:

分享:

財政預算案出爐,表明要支援時裝業發展。培養本港設計師、支援品牌推廣,固不可少,但足夠嗎?縱觀全球時裝業,無論大小品牌,賣衫靠設計之外,更要靠大數據做「武器」。

新一份的預算案昨日公布,退稅、加大免稅額等買中產掌聲,但更少不了講及本港產業發展,其中財爺以多段篇幅著墨的,正是時裝業。

繼去年宣布用5億元刺激發展外,今年預算案表明繼續協助培育本地時裝設計師,如成立資源中心培訓,又要幫助品牌到海外宣傳推廣,如參加各地時裝周等。

時裝業成為重點項目,既因可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且事實上,本港亦頗具優勢。多年以來闖出名堂的品牌,有大眾化的如雞仔嘜等,又有高端路綫如Vivienne Tam等,兼備紡織技術與人才的基礎,水平勝於不少地方。

優勢雖存在,但到了今時今日,有人才、有技術、有推廣,是否就足以與全球時裝列強比拼?縱觀全球時裝界,要打造成功的時尚品牌,已不只靠設計、宣傳,更要動用新科技作秘密武器。

科技化的轉變,為時裝界帶來新營銷手段。以往時裝品牌賣衫,多靠設計師的時尚觸覺或經驗,猜度顧客口味,但到了今天,強大電腦能夠收集顧客的資料數據並進行分析,便改變了局面,何不利用這些數據,更能精準預測顧客喜歡甚麼?

成功的例子之中,既有大眾化品牌如Zara,便以善用大數據聞名,分析不同地方、不同年齡層顧客的購物習慣、服飾品味,又紀錄他們在Zara網站的瀏覽行為等,從而推測顧客的喜好款式、能接受的定價,再快速製作時裝,被喻為靠大數據成功的企業。一些高檔品牌如Burberry,近年亦同樣使用大數據,分析顧客購物行為、時尚品味等。

事實上,數年前意大利更有一間科技公司,研發出一款可協助收集顧客數據的偷窺型櫥窗模特兒公仔,每當顧客走近,公仔就以面部辨識技術,紀錄顧客的性別、大約年齡、種族、瀏覽貨品的時間等,就是要幫時裝公司收集更多數據。

更甚的是,在大數據潮流下,趨勢已不止是分析現有顧客的資料,而是進一步收集全球網絡數據,如大眾搜尋過甚麼時裝、在各社交網站或博客曾作的時裝評論等,繼而預估尚未發生的時尚潮流。例如緊身褲與闊腳褲,哪款會熱賣?麻布或紡紗,下季會否流行?就交由數據給答案。

科技巨頭如Google、IBM等,近年相繼開發此大數據市場,例如與時裝品牌Calvin Klein等合作,預估未來潮流。歐美更有專門做時尚大數據分析的公司,靠協助時裝品牌制訂策略賺錢(見表)。

利用大數據預測未來,確可增加賣衫成功率。《紐約時報》曾報道,2013年Google在分析之後,發現美國部分州分愈來愈多網民搜索白色連身工人褲、寬鬆褲及紗裙,預料皆會成為該年的大熱時裝,結果雖然不是100%估中,紗裙沒有變流行,但連身工人褲、寬鬆褲確相繼在之後盛行,引來名人爭相穿着等,更令科技被視為時尚界的好隊友。

對於時裝設計師來說,大數據的出現,或是令人又愛又恨的工具。一邊是成功率提高,毋須再對顧客的口味「估估吓」,但另一邊廂,時裝設計亦是藝術,不少設計師尤其是高端品牌的大師,更希望完全創出自己風格,做引領潮流的先鋒,而不是追趕潮流,大數據作輔助,隨時被他們認為是局限想像力、破壞藝術之舉,不只不歡迎,更是大感討厭!

可是對於大老闆來說,投資就是希望有更高的回報及收益,當有了大數據,能夠進一步推升賺錢利潤,令賣衫款式更貼近市場,又怎會放過?賣衫重設計,但更重數據,看來也會是大勢所趨。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