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過敏 于逸堯擅長協調藝術

職場

發布時間: 2016/03/18 18:36

最後更新: 2016/03/18 18:37

分享:

分享:

于逸堯一直記着創作每一首作品時的感覺和狀態,「音樂的威力就是如此。我做的兩種東西(音樂和飲食文化)都是一樣,媽媽在你小時候煮過一些食物,到你再沒機會吃媽媽美食的時候,你就永遠再吃不回那種味道。到出現一些很接近的味道,所有感覺就會忽然間回來。」(黃建輝攝)

音樂人于逸堯作曲、填詞、編曲、監製、配樂統統涉獵,這位土產音樂人自言天生敏感如「靈媒」,

不知為何就會對尋常事物有(某些)角度和看法,好易接收到很多外來的東西,又有能力將那種感覺轉化成文字、音樂等大家可以感受到的媒介。

他回想小時候去朋友家吃飯,見盡家家飲食習慣大不同:有人用公筷和分餸、有些則齋吃飯不飲湯。別人覺得「冇咩出奇」,他卻好奇:

點解有這東西?為何我們的主食是米?為何西方國家有些主食是薯仔,有些是麵包,有些又是米?這些都比『好不好吃』有趣得多。好吃與否對於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好吃、吃完,那不過是一剎那的感覺。

填詞與寫文章 兩者大不同

他參與創作的流行曲多不勝數,為楊千嬅寫過《再見二丁目》的曲、填過《冬天的故事》的詞,AT17的《才女》中:「可惜我只配談文字戀,強項得書信對白婉轉;講曲綫體態自然落選,憑面相難圓心願」似是幫林二汶夫子自道,卻也引來不少情感豐富文人對號入座。近年更成為專欄作家和出書講飲講食,

寫文章很個人的,我完全向自己寫過的每一粒字負責。而寫歌詞是集體創作,你不能不顧及其他跟你一同發展這作品的人和他們所做的東西,以及他們對於這東西的想法以至彼此的長短處。

他又指,

寫文章只會想是否流暢,但寫歌詞你可說是一種遊戲或是文字工藝,要理會真真正正有人唱出來的時候,是否能很直接的將意思送到他人那裡,抑或反會削弱效果。

2013年于逸堯(後排中)出版新書《香港好聲音》,老友黃耀明(後排左一)、盧凱彤(後排右一)、林二汶(前排右)等齊撐場。(來源:資料圖片)

原以為集體創作講求堅持與妥協,誰知于逸堯說:

「我覺得兩者都不對。因為那的而且確是一項集體創作,妥協了就沒有了自己的一些input(貢獻)或者一些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堅持,那就沒有了別人的。所以應是一種協調的藝術,從可能的空間和時間下,大家想辦法去做到大家都想做到而又成立的事。

于逸堯說自己不會對一首歌有前設和主題上的執着,

不論出來的歌詞是甚麼都好,都是填詞人對我拋出來的一個『題目』的一個『答案』,我會覺得有趣多於有問題:我寫的旋律有如此一個畫面,但原來填詞人的畫面卻是另一樣,然後唱完出來之後又是另外一個畫面。之後它跟我的關係已經調轉了,我可以反過來被這一隻歌感動或感染。這樣是最好的,或者這樣說,我追求的是這種東西。

于逸堯小檔
1969年 香港出生
1992年 中大畢業,主修地理,副修音樂
1999年 與黃耀明、蔡德才、梁基爵等創辦人山人海
2006年 開始撰寫報章飲食專欄
2012年 憑〈Wanna be〉一曲,與林二汶及荒井壯一郎同獲2012 CASH金帆音樂奬-CASH最佳歌曲大奬
著名作品
作曲 楊千嬅《再見二丁目》、《假如讓我說下去》、《笑中有淚》;黃耀明《一一》;莫文蔚《回家》
填詞 楊千嬅《小飛俠》、《寒舍》;at17《才女》
電影配樂 《愈快樂愈墮落》、《十二夜》、《無人駕駛》
著作 《文以載食》、《食以載道》、《食咗當去咗》、《香港好聲音》、《半島》、《暢遊異國 放心吃喝》
獎項提名 憑音樂劇《玉女添丁》獲提名第9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創作音樂獎項、憑《愈快樂愈墮落》及《淚王子》,兩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項(第18、29屆)

 

撰文 : 陳子健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