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code 5件事 拆解條碼數字秘密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6/03/09 14:17

最後更新: 2020/03/16 17:06

分享:

分享:

在超級市場或便利店購物,店員對準條碼(barcode)一「嘟」,貨品的資料就顯示出來,方便又快捷。黑白相間的條碼,到底藏着甚麼秘密?數字又代表甚麼?TOPick訪問了香港貨品編碼協會會員事務及顧客服務總監唐樹權,綜合出關於條碼的5件事:

1. 條碼上的數字代表甚麼?

相片來源:GS1網站

以常用於香港的EAN-13為例,條碼數字分為4個部分:首3位數字是地區編號,接着是公司及產品編號,最後一位數字為終檢碼(check digit),用來檢查頭12個數字有否出錯。

EAN-8則只會包含地區編號、產品編號及終檢碼。

地區編號例子:

  • 香港:489
     
  • 大陸:690 - 699
     
  • 台灣:471
     
  • 日本:450 - 459,490 - 499
     
  • 南韓:880
     
  • 英國:500 - 509
     
  • 美國:000 - 019,030 - 039,060 - 139

香港貨品編碼協會會員事務及顧客服務總監唐樹權表示,首3位數字是代表該公司的所在地,而非生產地。

例如公司在香港,廠房在大陸,申請的條碼都會是489(香港)。

他又指,雖然地區編號不等於生產地,但始終香港的監控機制完善,貨品質素相對有保證。

2. 條碼的顏色和形狀可自由設計嗎?

雖無明文規定,但條碼的顏色通常是白底黑間,或是深藍色間,不能是紅色或其他淺色間。

細小的橡皮擦條碼屬EAN-8,白底深紫色間。

唐樹權解釋:

因條碼是用紅外線掃瞄,如顏色對比太弱,就掃瞄不到。

他指,曾經有公司試過用白底銀色間印刷條碼,最後掃瞄不了。

相片來源:Pinterest

至於條碼的形狀,通常都是長方形,因最方便紅外線掃瞄。若設計成其他形狀,如可口可樂的玻璃瓶狀,就要確保有空間讓紅外線一次過掃瞄完整條碼。

3. 條碼是何時出現的?

條碼是由美國人Norman Joseph Woodland發明,他曾接受訪問憶述,

我將四根手指插入沙裡,不知為何在沙灘上畫出四條直線,才發覺可用寬窄線條取代細點或虛線。

Norman Joseph Woodland自1940年代末構思出條碼概念,其後與Bernard Silver一同投入開發,於1952年取得「條碼」(Barcode)專利,後來演變為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

相片來源:GS1網站

在1974年6月26日,歷史上首個成功應用條碼的產品為Wrigley的黃箭香口膠,此包裝後被放在博物館展覽。

自此,條碼成為全球通用貨物的「共同語言」。

4. 條碼是全球通行的嗎?

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是由美國的超巿聯會和IBM公司合作開發的系統,現仍通行於美國及加拿大。

另一個新式的條碼系統EAN(European Article Number),則適用於歐洲、南美洲、澳洲及亞洲,包括香港、大陸、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

依照系統設計,每款貨品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條碼編號,不同包裝、大小的貨品,其條碼都不一樣。

5. 條碼分很多種類嗎?

零售商品的條碼以EAN為現今主要通行系統,分別有長版及短版。

EAN-13含13位數字,不含英文字母;EAN-8則只含8位數字,適合用在較細小的產品上,如香口膠、橡皮擦,需要特別申請。

除了以上基本商品條碼,亦有較大眾熟悉的條碼應用,如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及ISSN(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即國際標準書號及國際標準期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