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騙「新劇本」 3關鍵情節增逼真度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3/10 23:58

分享:

分享:

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總督察林焯豪(左)表示,騙徒自去年底起變招,主動促受害人確認內地官方來電,又訛稱要錄音備案及申報金融清單等,以增加騙局逼真性,促市民勿上當;圖右為東九龍總區重案組高級督察譚汝禧。(林宇翔攝)

假冒內地官員電話騙案再度肆虐,今年短短兩個多月間已發生54宗個案、損失達7,700萬元。警方發現騙徒以「新劇本」、更改3大關鍵情節以增加騙局逼真度,包括主動促受害人確認內地官方來電,訛稱要錄音備案及申報金融清單,又假扮以對講機「呼叫」公安總台核對受害人資料,令受害人誤信是全面調查。

日前元朗「隱世富豪」便被此手法騙去5,800萬元;警方呼籲市民切勿上當,並正與城大研發手機應用程式,望能協助市民識別電騙。

去年假冒內地官員電話騙案達1,423宗,較前年急升60倍,其中561宗被騙(佔39.4%),損失逾2.9億元。而今年截至本月8日的短短68日期間已有84宗企圖電騙案件,當中54宗(佔64.3%)合共被騙7,700萬元,反映行騙成功率有上升趨勢;其中今年首2個月錄得76宗舉報、49宗「中招」,分別較去年同期急增近6倍及逾15倍,損失金額亦由200萬元急增至1,700萬元。

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總督察林焯豪承指出,假冒內地官員電話騙案自去年下半年回落,今年1月突增至74宗、2月僅2宗,惟3月首8月又升至8宗,騙徒改動「查案」劇本,以增加騙局逼真性。

雖然騙徒繼續扮速遞公司、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致電受害人,訛稱他們身份被盜用犯案,建議他們報警後將電話轉駁至聲稱是內地公安人員,但假冒公安騙徒的「劇本」改變,會主動着受害人核查公安的電話號碼是否屬於內地部門,再利用程式更改,令來電顯示公安官方號碼來電,以增加可信性。

騙徒假扮查案細節亦更「疑幻疑真」,除向受害人聲稱,要在寧靜及保密環境下進行錄音備案,以便斷絕受害人與親友的聯繫外,又聲稱要做「金融清查單」,以套取受害人背景及其銀行戶口、股票、基金、物業及汽車等資料。

騙徒之後再以對講機「呼叫」公安總台,核對受害人資料,並由公安總台讀出受害人涉嚴重經濟犯罪,正被內地通緝,然後透過傳真、網站或即時通訊程式,出示虛假的受害人凍結令及拘捕令。

當受害人驚魂未定之際,假扮檢察官的騙徒已接手施軟功,聲稱相信受害人是無辜、寄予同情,強調會「特快查辦」,但要求受害人將保證金存入內地「安全戶口」,又着受害人下載電腦程式,以掌握受害人網上戶口密碼,以便盜取其存款。

警方表示,正跟城大合作研發手機應用程式,以協助市民識別電話騙案,希望兩個月內可試行;又重申內地執法人員,絕不會透過電話及網上,要求市民交出帳戶密碼或款項以證清白,呼籲市民切勿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