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啞子吃黃蓮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6/03/11 11:21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9

分享:

分享:

在 2016 年政府會削減醫院管理局經常性開支 1,000 萬元,這個數目對我們來說當然是天文數字,但是對政府而言只是一個零頭的數目。

政府在 2016 年總經常開支為 3,400 億元,當中花大概百分之十五即 490 億元,作為給醫管局的經常撥款。500 億經常性開支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是很大,但是香港有 730 萬人口,花在每名市民只有 6,700 元而已,全包生老病死、急症、入院、門診、手術、深切治療部,500 億從市民角度永遠都覺得少。

香港有很多醫生每星期工作 70 小時,每個月六、七次當值連續做 30 小時,醫生和病人實在是坐在一條船,由下向上望,都希望政府能給多些資源改善醫療服務。

我告訴你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政治現實中,政府對「經常性」開支十分敏感和謹慎,所以在人口老化公院爆滿仍然削減經常性開支 1,000 萬元。

「爸爸」說要量入為出削減家用,作為「媽媽」的醫管局有甚麼反應?答案是出人意表的,醫管局說會推行新服務和加強現有服務質量,應付社會對公立醫院服務的需要;亦承諾會增加各職系的人手,包括悉數聘請本地醫科及護理學畢業生。聽來很矛盾,減家用而又要加餸和再加請工人。

政府和市民都不想在醫療多付金錢,但是兩方面又要醫療服務快、靚、平,醫生夾在政府和市民中間,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沒法增加資源下,醫生只好無上限地加工時和提升工作效率,滿足政府和市民快靚平的要求,亦即是增加成本效益。「成本效益」等於「工作」除以「成本」,今次只說了低成本,有機會跟大家談論香港的醫療成本效益如何反高潮。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標題經編輯修改,原題為「爸爸今年扣了一千萬家用」。

撰文 : 陳沛然醫生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