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繞過大學先進職場 可破升學主義?

City

發布時間: 2016/03/15 08:00

分享:

分享:

藍領工作乏人做,台灣候任總統蔡英文,就擬出錢鼓勵18歲的高中畢業生,別趕着上大學,先入職場吧!可是,少了一張沙紙,加上現行潮流着重知識經濟,只恐聽者不多?

高中畢業的本港年輕人,人人也想升大學,就算進不了大學,也會報讀副學士、考文憑等。不過在台灣,將於5月就職的蔡英文,在上月率先拋出未來青年政策,其中之一就是要用財政誘因,鼓勵18歲的青年不要先顧升學,不如「先工作、後進修」。

按其計劃,18歲的年輕人,若是不進大學,而從事學徒式工作,例如是木工、古蹟維修、陶器漆器製作等,他們一邊領取薪水,一邊政府也會為他們設教育帳戶。政府、僱主每月撥款到戶口,待至數年之後,他們就能夠運用這筆錢,可以到大學進修,又或乾脆不讀學位也可,拿作其他用途如創業。

鼓勵年輕人先放低大學夢、做學徒,既因台灣一如本港,近年也面對藍領工作青黃不接的處境,與其要日曬雨淋,又或體力勞動,倒不如找個白領工作,在寫字樓安穩上班?結果不少行業甚至是傳統產業,也是人口老化,急於求新血。

當地有評論指出,蔡英文此舉,是為打破「文憑主義」。誠然,質疑是否一定要讀大學的說法,近年在全球此起彼落,例如遠在美國的前紐約市長彭博,早在3年前已向年輕人「推介」做水喉匠,指其薪金高、不會被機器淘汰,比起讀大學更有「錢」途。

在幾乎全民大學生、入學率達到約90%的台灣,自然更多反彈。近年不少重量級大企業家,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等,便指台灣不需太多大學生、文憑不保證高收入云云。此更刺激政府,以誘因扭轉社會一定要升學的想法?

其實,要推廣年輕人去當學徒,本港近年也有做,台灣的計劃,是否可以仿傚?只不過計劃要成功,無論在台灣或本港,皆不容易。

其一是壓價問題。政府動機良好,但另一邊的企業,是否也會如此?還是趁機減成本?「高中畢業」的程度,在商議薪水或加薪時,就是壓價的好藉口,對於學生來說,早出來工作,但薪水卻低了,未必覺得划算。

其二更是在根深柢固的傳統思想之下,要改變升學主義,殊不容易。固然在昔日年代,16歲、18歲就投身社會的人,滿街都是,但之後隨着大專教育普及,現今的社會文化,也傾向以升學為先,沒有一張「沙紙」,就更沒有安全感。

沙紙是否就有保證?未必,但在近年更講求知識經濟下,大趨勢或更甚,即使是藍領工作,對知識的要求也在提高,如做技工的,也不再只是維修電器,要懂得掌控未來的全新智能家居時代等,公眾亦會讀多點書,視為應對未來的裝備。

事實上,與其鼓勵年輕人不升學,更容易令青年接受的做法,應該是加強專上教育,讓年輕人在升學之餘,也更能訓練出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能。

近年不少地方的職業教育,例如是鄰近的新加坡,又或被譽為全球成功典範的德國,方向都是把教育與實習結合、實行「半工半讀」形式。譬如在德國,學員每周上學1、2天,其餘3、4天則到企業實習,以此令學員可學習與實習兼得。

無論在台灣、本港或是其他地方,近年一直討論如何鼓勵年輕人當學徒,推出大大小小不同計劃,台灣政府準備用錢誘年輕人早些出來工作,但在錢之外,恐怕更需要的,是明確的職業前景,若未能解決,恐怕領情者不多。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