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琪:從拉薩坐火車到加德滿都?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6/03/23 17:34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近日尼泊爾總理訪問中國期間,雙方落實了於2020年把鐵路由拉薩伸延至加德滿都的建議。

這勾起了12年前我在雲南的一個片段。

那是我第一次背包旅行,在中甸,我們在青旅遇上了一個藏族僧人,不知怎的,他竟跟上了我們的麵包車之旅,並與我們遊覽了數個景點。由於語言不通,我們的溝通雖不多,但我仍深刻記得當我問他可喜歡即將通車的青藏鐵路時,他回答說:「I am happy because I can see my family easier.」翌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直抵拉薩。當時的我,正身在拉薩,但我刻意在通車前坐巴士以陸路前往尼泊爾,因為我不喜歡看見現代化進佔這片土地。

最近,當我在徒步安娜普爾娜環迴路線時,也出現了一個類似的片段。

Chame的月色。相片來源:作者提供

今時今日,因為新道路的建設,徒步者能坐吉普車直接到達2670米的Chame。雖然徒步者只需九個小時的車程,便能省掉五日的徒步,但這沿路所有小鎮的旅遊業,都因為徒步者數目大城而大受打擊。

由於我並不趕時間,因此便從1310米的Bahaudanda步行至1430米的Chamje。晚上在旅館,朋友問起旅館老闆對這條道路有甚麼看法,老闆的回應:「都不明白為何遊客總對這條路那麼關注,無論怎樣,生活還是繼續。」不禁令我反思起來。

是的,外地人(不單單是國外遊客,不屬於當地的同國人也是)總對不受文明「污染」的地方有一股情意結,這些人跑到「荒山野嶺」去,就是希望感受那「不食人間煙火」的氛圍,如若他們看到有甚麼摧毀他們這些情意結的東西,他們總是一面倒的去感歎和批評,不過他們不會有甚麼實際行動。而當他們享受夠了,又滿足夠了這股情意結後,他們就會坐車返回他們的文明世界。

大巴在新建的道路上來來回回,雖然沙塵滾滾,苦了徒步者。但徒步者也可以選擇在走不動時,跳上巴士到下一個目的地。相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Light On 負責重建學校的小鎮Bahaudanda也是備受影響的一員,與旅遊相關的生意一落千丈。不過,在當地待了一段時間後,我也看到當地村民生活質素如何起了變化。至少,他們不再需要徒步5至6小時去買一條麵包。再者,如果他們遇上急病要到醫院去,也不再需要由親人担抬數個小時,而是坐一個半小時的吉普車就能抵達附近的大鎮。

我們在小鎮的學校重建工程「諸覺亮之旅」。(Photo by Hazel)相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都是來自文明世界的人,我們可以輕易地對這些文明的建設嗟歎或反對,因為我們有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待在「荒山野嶺」,但當我們「受夠」了,也可以選擇返回文明。但是,當地人卻沒有選擇,當他們的需要就只是「生存」時,他們的選擇就只是「接受」。

在安娜普爾娜徒步時,我看見無數的學生徒步一段頗長的時間上學,這些我可能一生人只會走一次、空氣稀薄、滿地沙石的道路,卻是學生們每天均需往返的求學之路。

尼泊爾山區學生穿上人字拖,就能走遍千山萬水去上學。(Photo by Hazel)相片來源:作者提供

從前,我也是一個懷有以上這種情意結的過客,消費過世界各地的美景便離開。現在,我懂得從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出發,去觀察一件事情。我發現,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好」或「壞」,因為宇宙定律最終會讓所有事情獲得「平衡」。

在其獲得「平衡」之前,如果你問我,倘尼泊爾和中國真的能建成鐵路,這對包括印度在內的地緣政治有甚麼影響?坦白說,我不知道,亦沒有興趣知道。但在尼泊爾感受過燃油危機之苦的我,卻實在地希望尼泊爾人民不再需要百分之一百依賴印度運送燃油、醫藥和鹽等必需品,而未來,他們也不再需要面對如之前那長達九個月的人道危機。

無論發生甚麼事情,我知道尼泊爾人都能以笑容面對。(Photo by Hazel)相片來源:作者提供

原文刊於Pink Lee facebook專頁「你的生活本該如此」,獲作者授權轉載。

撰文 : 李慧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