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家麟:去國立化是自閹

City

發布時間: 2016/03/29 04:00

最後更新: 2016/03/29 09:54

分享:

分享:

這個詞語,有點粗鄙、有點難堪;我向來不想用,卻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自閹。

康文署贊助話劇表演,有工作人員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康文署堅持百分百政治正確,把場刊上本來無人留意的簡歷,都要刪去「國立」二字。

本來無一物,卻硬要引刀成一快。

北藝大的校長譴責此舉「極粗暴及缺文明素養」。香港的「一國兩制」,本來乃向台灣的示範,如今又來一個反面教材、趕客示範。

已經燃燒幾日,特區官員一直含糊其辭。若然自認刪得好、刪得妙,請站出來講理據。

「國立」的國,是「中華民國」,乃政治現實;內地的武漢大學與中山大學,還保留着民國時代原名,有「國立」二字的牌樓石碑。特區官員若要堅持政治正確,要不要建議人家也先把古迹斬首?

事件曝光後,才知道不是孤例,「去國立」化,早已有之。往日少人提出,原來是因為眾多藝術團體,生存困難,倚賴藝發局與康文署資助,害怕遭封殺,才忍氣吞聲。

再看高官的說辭,謂康文署與藝團「基於互信、互相尊重行事,會檢視合作細節」,聽落「有骨」--說「互相尊重」,是否指對方爆料「不尊重」?說「檢視合作細節」,那是不是秋後算帳,以後不贊助主辦?

權力,掌握在這幫人手上,是香港的最大悲哀。

原文刊於《晴報》,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原題為「這個詞語很難聽」

《晴報》facebook

撰文 : 區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