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捨傳統取 IB:家長要學識放手
發布時間: 2016/04/01 17:13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8
近年不少中產家長希望子女能透過 IB 課程升讀大學,香港家長教育學會主席張韻儀的一對囝囝都就讀 IB 導向學校,她自言本是怪獸家長,會坐在大仔旁天天督促學業;但近年因修讀家長教育輔導,反思良多;決定放手一搏,讓囝囝轉校。
過來人心聲:先備課助建自信
15 歲的兆龍 (James) 在小五完成呈分試,因成功投考 IB 學校而轉校。
舊校要大量背誦,但沒時間看書;到新校上堂,頭一年頗混亂,功課要自行安排時間交,上堂要討論,一位老師教幾科;上堂可以由一條問題無限擴散出去,大家甚麼都可以講,開始時捉不到老師要教些甚麼。後來掌握了如何找資料,慢慢才建立到信心。
他更學懂先備課,令自己更快上軌道。
James 覺得 IB 適合好奇心重,又愛尋根究底的同學。
像學詩要兼顧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想法,連詩的形狀也要主動去考究,深是很深,但讀得深層次才領會更多。以前我數學普通,IB 老師用畫畫去教數學,令人開闊了眼界。
這幾年習慣在課堂上討論,大家學習多角度發掘問題,加上受外向的同學感染,我也由極度內向變得外向。
家長:開心的辛苦
張韻儀曾經是怪獸家長,她謂 James 3 年前在傳統小學成績很好,但因學業壓力長期發惡夢,同年她修讀家長教育,幾經思考後決定為兒子轉校。「家長教育令我學會放手,是很大轉捩點。」
轉校初期感覺課程了無邊際,故我完全幫不上忙,只能觀察他能不能適應。見他不再投訴、成績慢慢進步,我開始感到決定是對。大仔曾與我討論:其實希特拉不是壞人。
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故也要時間消化,再傾聽他的觀點。IB 理念是全人發展,令學生性格開闊,並接納任何事都有多角度。傳統學校的閒科,去到 IB 也會變成一門專業去研究,故可以去到好深。
媽媽笑謂已不太干預 James 的學業,也不再重視當下成績。「仍用傳統那套,家庭關係一定很緊張。」但細仔一、二年級的科研專題仍需要她協助。
一齊上網找資料、剪剪貼貼製作展板。咁細個沒可能自己做到,但整個方向、寫甚麼都由他決定,基本上,我做到 IB 的精神。但坦白講,教細佬準備 IB 的習作,比以前跟進 James 的小學功課,真的辛苦 100 倍。
專家意見:不可太重視分數
新西蘭 IB 中學 Auckland International College 的學校發展主任 Ken Yu 指出,IB 是國際學校其中一項選擇,對家長是一個較新的文化概念。
IB 小學由一位老師統整組織,用一個議題作媒介串連所有科目,並讓學生自由討論去理解。傳統小學用 80% 時間教知識、1% 象徵式課堂討論,然後全時間回去做功課,以測默評核學生學到多少;IB 只用一半時間教基礎知識、三分一時間同學自己摸索,故容易令大人誤會子女返學沒有學到書本知識。
但他強調,回到根本:學習知識 (Knowledgeable) 是十大特質之一,IB 課程還會兼顧 Caring、Risk-Takers……等特質,用以栽培一位能適應各方問題的人,它是有別傳統教育的另一種思維模式,故可能家長比子女更需要適應。
甚麼孩子在 IB 課程可發揮得最好?
Ken Yu 謂較能有利發揮到 IB 目標的人,包括思想靈活、對功課投入感強、不太看重分數的非成就型學習者。
名校生太重視分數,衝擊可能不少。而性格外向的人可能較有利,至於表達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撰文 : 胡麗珊 TOPick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