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在寫信中找到快樂 老餅又如何
發布時間: 2016/04/07 08:00
你有多久沒寫信?電郵、即時短訊已取代寫信,台灣卻有拯救書信運動,鼓勵學童多動筆。在科技年代,書信效用大減,但這個傳情達意的媒介,既能訓練思考,更有助提升修養。
在現代,執筆寫信漸變罕有活動,香港郵政每日處理的郵件中,私人信件已跌至不足10%。愈來愈少人寫信,大部分人覺得是自然趨勢,但台灣則出現挽救寫信的運動。據當地《聯合晚報》周一報道,高雄郵局近年不斷走進校園,直接在課堂上,教學生如何寫信、正確的信封寫法等。此外,當地郵政公司又紛紛舉辦兒童寫信比賽等。
拯救運動的出現,固因寫信者減少,當地郵政人員更發現,在初中班級內,過半學生從未寫過信,且由於寄信少,連平郵與掛號的分別亦不知道。
這種現象,幾乎全球也正在發生。除了港台,英國去年一樣有調查指,三分一的青少年從未寫過一封信,又或在美國,不單寫信的人少,互贈賀卡同樣減少,連累知名賀卡公司Hallmark也要急急轉型(見表)。
不再寫信的趨勢,是否可挽救?機會率甚低,書信的主要功能就是傳遞信息,但在互聯網時代,電郵即時傳千里,且有各種大行其道的即時通訊軟件如WhatsApp、LINE等,誰會如此麻煩,買信封郵票,然後書寫、投寄,再花上數天等待對方收到?
書信的衰落似是必然,有了更高效率的,甚少人會走回頭路,但沒有了書信,我們又失去了甚麼?寫信也有不能取代的優點,恐怕慣用互聯網的一代,未必領略得到。
書信只是傳意嗎?不少人或未有留意到,其實也是一種大腦訓練。曾寫信的人也知道,要寫好一封信,必先理清思緒,下筆前想好大綱,又要斟酌字句,不能輕率寫成,在大腦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有助慢慢建立邏輯條理。
相對而言,即時通訊軟件、電郵盛行,速度提高了,卻也破壞了這種訓練,因通訊時間太快、即時回應,想到甚麼就說甚麼,信息內容變得直接,一句起、兩句止,甚或加上表情符號、火星文等,誰又會再細加思考?
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便有著名的《報任安書》,在信中向朋友講述受到宮刑後的心路歷程,思想論證層層遞進,更有「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金句,若是變成在WhatsApp通訊,恐怕是寫不出了。
親筆寫出的文字,情感也特別濃郁,現代通訊難以比擬。試想寫信給家人或伴侶,信件寄出後數着回信的日子、幻想對方讀信的反應,也是一種情懷。不少人更會保留重要朋友、戀人的書信,古詩中的「家書抵萬金」,正是這種情感的體現。
英國去年便有調查指,逾三分二的人同意,收到手寫的書信更令人感動。當地甚至有名為Inkpact的公司,看準手寫信更有「溫度」,發展出一盤生意,接收企業的定單,代為撰寫信件給客戶,不再是冷冰冰的電子打印信件,客戶更受落,宣稱客戶的開信閱讀率,達到100%。
論方便、講速度,寫信慘敗,但不失為提升個人修養的方法,多作書信來往,不單情意濃,甚至能刺激自己、對方思考。事實上,不少名人的書信流傳後世,成為經典,例如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書信,塑造了共產主義理論,傅雷寫給兒子的家書,更是現今不少青少年的讀物。
新一代甚少寫信,甚或視作上一代的「老餅」行為,但寫信的意義,不止傳意,也是傳情。從未試過或久未寫信的,不妨拿起紙筆,執筆傳情,在寫信之中找到快樂吧!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