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研新技術 5分鐘評估中風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5/07 00:21

最後更新: 2016/05/07 00:23

分享:

分享:

第二屆「中大創業日」昨舉行,逾60間初創企業派員出席。在同一場合,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徐仲锳展示研發的新技術。

中風是全球導致傷殘的最主要原因,中大有教授研發自動分析視網膜圖像的技術,並於5至6分鐘評估中風風險,將與商戶合作,冀每次檢驗收費維持幾百元,能將大學科研成果普及化。

中大校長沈祖堯表示,現時大學評估教授着重以研究論文等方式較單一,並不鼓勵教授創業,冀未來大學評估指標,可加入對社會影響及貢獻,甚至可影響升職及調薪,以鼓勵教授創業。

中大昨舉行第二屆「中大創業日」,逾60間初創企業派員出席,其中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徐仲(金英)展示研發技術,可利用一般眼鏡舖內的「眼底照相機」拍攝用戶視網膜,將照片上載至雲端系統,自行分析血管狀態。

徐指研發長間將近7年,透過分析逾百名醫院中風病人及逾千名未中風人士的視網膜圖像,研發出的自動圖像分析技術,可於5至6分鐘將用戶中風風險分為高、中、低程度,準確度達9成。

為將科研成果普及化,徐稱於今月底或6月初將陸續於亮視店分店推出,冀每次檢驗收費維持幾百元,為大部分人可負擔的價錢,但最終收費要由亮視店決定。今年施政報告曾提及將大學科研成果商品化,徐表示他人難以了解技術,若要等投資者投資,直言:「都唔知等到幾時!」

另外,他期望能將有關中風風險檢查維持在可負擔的價錢,讓大眾受惠,由自己成立公司,他認為最大困難是對法律、財務等認識不深,須諮詢不同意見:「請人要俾MPF(強積金),我唔熟唔代表可以亂來,這些對我們來說好像很難,但對做生意的人來說可能好易。」
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表示,香港的學術界較少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力,因對大學教授評核要求偏重學術研究成果,多於對社會的實際影響。

 

撰文 : 羅卓敏 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