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熟地藥效大不同 兩者如何區分?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6/06/16 17:11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6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iStock

相信大家都知道薏米的主要功用為祛濕,但大家知道薏米有生、熟之分嗎?以下四組中藥材的名稱,相信大家皆耳熟能詳,但你懂得分辨它們嗎?

TOPick請教古鎧綸中醫師教大家把它們細分!

1. 生地 vs 熟地

地黃分有三種,包括鮮生地、生地和熟地。

把地黃採挖後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泥土後的地黃,傳統稱呼為鮮生地;將鮮生地焙烘至8成乾,則為生地;將生地切片後曬乾,稱生地片。

另外,生地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切片曬乾為熟地黃,亦稱熟地。

古鎧綸中醫師表示,生地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功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常用於血虛萎黃、眩暈、經少經閉、口渴便秘消渴等。女性多血熱,可用生地黃。惟生地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者不宜使用。

熟地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有滋陰養血,補精益壽之效,用於血虛眩暈、遺精消渴,目昏耳鳴、腰膝痠軟,陰虛血少,男性多陰虛,適宜進食熟地黃。

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以生地黃、熟地黃兩者互相替補。

相片來源:香港浸會大學中藥材圖像庫

2. 生薏米 vs 熟薏米

據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藥用數據資料所顯示,薏米中藥名稱又叫作薏苡仁,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主要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等成分。性甘、淡、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和利濕的功效。

至於如何分辨兩者呢?生薏米一邊有深凹位,熟薏米則像爆開的生薏米,外貌有點像爆谷。

熟薏米有補脾、止瀉作用,但因經過炒的過程,故清熱性質較生薏米低。生薏米性微寒,熱性體質者適合;熟薏米味甘、淡,性平,有健脾止瀉功效,體質較寒者也適用。

相片來源:香港浸會大學中藥材圖像庫

3. 南杏 vs 北杏

甜杏仁又稱南杏,苦杏仁則稱為北杏。南杏香氣淡、味道甜、無毒可生吃,外型較北杏大,顏色較白,多使用於點心或其他料理。例如:杏仁豆腐、杏仁茶、杏仁燉木耳等。

北杏香氣濃、味道苦,有毒不可生吃,一定要煮沸後才可食用。北杏的外型較南杏小,顏色偏黃,呈心形略扁,多使用於藥材。本草綱目中亦提到杏仁性味甘溫,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效。然而,因有些微毒性,故需依醫師指示服。

圖為苦杏仁。(相片來源:香港浸會大學中藥材圖像庫)

4. 田七 vs 三七

據古醫師所言,田七有滇七、三七、山漆、參三七、旱三七、血參、江西金不換等的商品名,以「田七之鄉」雲南文山出產的田七為佳品,而廣西田陽、靖西等地都有栽培田七。

前人稱田七為三七是因為其植物有三個分枝各長七片葉子;也亦有人說此植物要在種植後三至七年才能收獲因而得名。

田七被明代李時珍稱之為藥材中的「金不換」,是因為它比較貴重。而山漆之名,則是古人因它可愈合刀傷,有如漆粘物一般,因而得名。揚名中外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及「片仔癀」就是以田七為主要藥材而制成,可見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由其顯著神奇。

相片來源:香港浸會大學中藥材圖像庫

至於服用以上藥材時有甚麼需要注意呢?古醫師說以上藥材的藥性都平和,只有田七需要小心服用,血虛者慎用。古醫師推薦以下兩款食療:

清補涼湯 (四人份)

功效: 補益肺腎、健脾滲濕、益氣滋陰

材料:淮山 (去硫磺)、薏苡仁、芡實、蓮子、 枸杞子、龍眼肉、玉竹、沙參、百合、豬腱 

做法:
1. 把所有藥材洗淨,放入湯煲中稍作浸泡;豬腱汆水備用;

2. 湯煲加入適量清水,以武火把水和藥材一同煮滾,後加入豬腱煮滾;

3. 轉用文火煲兩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潤燥養肺湯  (二人份)

材料:

雪梨兩個(自備)、蘋果兩個(自備)、二級紋黨、沙參、玉竹、百合、南北杏、生甘草、蜜棗

做法:

1. 南北杏洗淨,溫水浸泡20分鐘;雪梨、蘋果洗淨,去芯留皮,切塊備用。

2. 鍋中加入1200 ml 開水,大火煲滾後,將所有材料放入,中火煲約1小時;加少許鹽調味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