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止33度!將軍澳體感溫度最高42.7度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6/21 16:51

最後更新: 2016/06/21 17:51

分享:

分享:

真係好好好熱!今日(21日)夏至,代表踏入盛夏,天文台已連日錄得最高33、34度,屢破今年紀錄,但市民實際體感溫度遠不止33、34度,以美國國家氣象局的公式計算「酷熱指數」,全港多區市民連日來實際體感溫度都超逾40度,市區最高迫近42度,將軍澳更高達42.7度。

香港地下天文台實時公布各區「酷熱指數」,今日下午1時,天文台錄得最高33度,但「酷熱指數」其實高達40.7度,將軍澳和屯門分別達42.7度和42度,其他超過40度的地區包括青衣、打鼓嶺和上水;大埔、沙田和黃竹坑則略低於40度。

圖片來源:香港地下天文台

保險從業員馮先生平均每周有3至4天要外出工作,包括到遊客區或校區尋找目標顧客,但穿著長袖襯衫,打上領呔,馮先生直叫辛苦。

好辛苦,盡量搵有瓦遮頭的地方。每隔半個鐘就要休息、飲水,否則好快成身大汗!

馮先生指,穿著襯衫已經很辛苦,若再穿上西裝外套,「真係頂唔順!」他說有留意天文台的溫度,但感覺實際溫度比天文台所報的高。假若當日氣溫為30度,感覺最少有34、35度。

地下天文台台長方志剛解釋,「酷熱指數」的計算是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的公式,用溫度及濕度計算出來。他指,酷熱指數的特點是簡單易明,當指數超過40度時,戶外工作或活動就要留意補充水份及適時休息;指數超過45度時,酷熱的感覺會相當明顯,但天文台未必即時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其實天文台2014年已推出「香港暑熱指數」,按溫度、濕度、風速以及太陽照射的4個因素計算所得,但現時仍在試驗階段。天文台表示,當指數在30左右或以上,市民便應採取適當的防暑措施,避免炎熱天氣帶來的健康影響。

以今日下午約3時為例,天文台錄得32.8度,「暑熱指數」為29.8度,但地下天文台的「酷熱指數」高達41.6度。

方志剛稱,天文台的暑熱指數,其實修訂自濕球黑球溫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WBGT),符合ISO7243國際標準,部分國家有一套完整防暑指引,但香港並未廣泛採用。他認為酷熱指數可以補天文台之不足。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立信表示,無論是「酷熱指數」或「暑熱指數」,目的都是體感溫度的一種,不同國家都有不同指標反映天氣炎熱情況,每個指數都有其參考價值,很難說哪個較好,而天文台的「暑熱指數」的計算方法較適合香港的情況。

至於何為天文台的「暑熱指數」一直仍在試驗階段,李立信解釋,天文台想觀察多一段時間,再搜集更多資料。雖然仍在試驗階段,但天文台發出「炎熱天氣特別提示」及酷熱天氣警告,亦會參考暑熱指數。 

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大氣科學講座教授陳仲良同樣認為,指數純屬參考指標,沒有說哪個特別好。陳說。與地下天文台相比,天文台的暑熱指數多了風速及日照,但只有一個監測站,代表性或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