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 VS 粵教中 「騎呢」國語點樣講?

親子

發布時間: 2016/07/01 13:52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6

分享:

分享:

「普教中」爭議不斷,教育局早前公布語常會研究報告,指出「未有明顯證據指普教中有助學習中文」。所謂「普教中」,就是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在08至14年間投放2.25億元公帑推動普教中,現時全港有7成小學、逾3成中學有推行普教中。

但有不少家長撐粵教中,以免日常生活用語與普通話不同,容易令學生混淆,亦恐失去本地語言特色。

校長陳梁淑貞表示高小學生需要高階思維訓練,可選擇適合自己的語言學中文。

被喻為Happy School的私立學校救恩學校(小學部)有意在新學年,高小部分班級由「普教中」轉為「粵教中」。校長陳梁淑貞指,看到高小學生需要深層次思維訓練,

用廣東話會更自如,老師也看過不少研究,學生學古文,用廣東話授課會更傳神。

日常生活中,的確有不少用語在廣東話、普通話說法有別,引起熱議例子包括有香港特色街頭小吃「魚蛋」變成「魚丸子」、「士多啤梨」變成「草莓」、「薯仔」變成「土豆」、「番茄」變成「西紅柿」等。除此之外,TOPick 綜合出以下8個粵語與普通話不同的叫法:

1. 包剪揼 vs 剪刀石頭布

包剪揼在普通話叫剪刀石頭布。顧名思義,「包」即是「布」、「剪」即是「剪刀」,而「揼」即是「石頭」。

英文亦叫作「Rock-Scissors-Paper」,只是布變成了Paper。相比之下,廣東話的包剪揼只需3個字,叫起來較方便。

別小看包剪揼這遊戲,TOPick 曾報道,有研究指包剪揼有特定策略,如最多人出「揼」等。

2. 芫茜 vs 香菜

芫茜在粵語讀作「鹽西」,但普通話則習慣讀作香菜。如果到街市說香菜,可能令人摸不着頭腦,不知道是甚麼。

3. 雪條 vs 冰棍

除了「雪糕」在普通話叫「冰淇淋」外,粵語的「雪條」亦稱作「冰棍」。

4. 啫喱 vs 果凍

跟「士多啤梨」及「巴士」等稱呼一樣,港式叫法多用音譯。而Jelly 在香港被稱為啫喱,普通話及書面語則稱為果涷。

5. 奄列 vs 煎蛋捲

西式蛋餅(Omelette)在香港稱為奄列,而普通話則叫作煎蛋捲。不過其實各地奄列製法也有不同,港式茶餐廳的奄列多用火腿作餡料,而台灣則用煙肉。

6. 芝士 vs 奶酪

「芝士」在普通話叫作「奶酪」,港式由英語(cheese)音譯。由於是奶製品,所以在普通話及書面語則稱為「奶酪」,在台灣則稱為「起司」。

7. 打尖 vs 插隊

據粵語詞典所指,「打尖」是廣東話俗語,意思指插隊、不排隊,正式書面語可寫作「打櫼」。遇上人多擠迫,不耐煩的人就會洗出「打尖的藝術」,試圖「博大霧」不排隊。

8. 騎呢 vs 稀奇古怪

「騎呢」這個詞用來形容做出莫名其妙的舉動或行為的人,或作古怪打扮的人。普通話則沒有「騎呢」這個詞,相反,說國語的人多用「稀奇古怪」來形容這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