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修過DSE的AL畢業生

親子

發布時間: 2016/07/13 17:00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6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

又到DSE放榜的日子,莘莘學子迎接苦讀多年的成果,今年要22分可入讀大學,成績達到固然開心,成績差亦不是末路。筆者是A-Level末代會考生,回想放榜當日成績平平,然後下了一個別人眼中頗為「瘋狂」的決定——選擇自修文憑試。

不少經歷A-Level「戰役」的人,總認為文憑試試卷太容易,看不起文憑試。筆者平心而論,從課程內容、考核範圍等,文憑試的確較為容易,但並不代表文憑試取得好成績容易。

1. 科目數量

高考除了英文及中化等兩科屬必修,升讀大學還需要修至少兩科屬「AL」的科目。

高考科目分「ASL」及「AL」兩種,一般大學收生時,視「ASL」為半科,換言之兩科「ASL」等於一科「AL」。

文憑試方面,有中、英、數、通識等四科必修核心科目,然後再修讀至少一科選修科,不過大部分考生都有至少兩科選修。

換言之,其實從科目數量而言,應考文憑試的考生一般需考更多科。

2. 課程深淺

不過單從科目數量比較,其實並未夠客觀反映兩者的難度。事實上在選修科方面,高考所考核的範圍及深度,都較文憑試廣而深。

以中史科為例,在文憑試課程中,卷二的課題是選修的,筆者修讀時是6選2,到了今年,更改為6選1。相反,高考中史全部都是必修,當中的課題更加深入,而且廣闊,包括思想史、經濟史、交通史、史學名著史,這些都是文憑試課程未有涉及。筆者憑著高考的經驗,成功在文憑試獲得5*。

在數學科方面,高考並非必修,而讀文科的筆者亦沒有修讀,所以不能以高考數學與文憑試比較。

雖然如此,筆者自修時發覺,其實文憑試數學的必修部分,與會考數學課程相差不大。雖然文憑試範圍確是較會考廣,不過當中的課題,其實都是建基於會考的基礎,只要能夠掌握會考課程,要在文憑試獲得3或4,絕非難事。

3. 應考時間

公開試除了是知識的考驗,其實亦是體能的考驗,因為考一科,隨時耗上大半天時間。高考不少科目都是上、下午各考3小時,而且時間還是非常緊迫,例如西史、中史、地理等,除了用腦力,亦需要不少手力,考完手都軟了。

相比下,文憑試每科考試時間是較短的(時間緊迫性倒是差不多),以中史為例,高考一天共考6小時,而文憑試只需3小時20分鐘,相對而言,對體力的要求是較細的。

4. 科目距離

在公開試裡,溫書固然重要,不過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心理質素,隨時影響臨場發揮。

相信大家身邊總有些同學,校內成績良好,但最後公開試成績令人「大跌眼鏡」。這很大可能是因為過於緊張,或太大壓力,致使臨場發揮失準。

而如果每科與每科之間,相隔的日子短,甚至乎連續考幾科時,當早考的科目發揮未如理想,心情很容易受到,若未能及時調節,隨時出現「骨牌效應」,之後的科目越考越差。

在這方面,文憑試考生較易碰到此問題。以今年為例,4月5日開考中文科,然後幾乎每天考生都需應考必修科目,4月12日就已經完了4科核心科目。

而高考因為需應考的科目較少,一般而言科與科之間,都有更多時間休息,調整心理,問題相對較細。

5. 文憑試較易考?

平心而論,筆者認為大部分文憑試課程的確較高考容易。不過課程較淺,並不代表較易應考,例如通識科,沒有標準答案。即使你認為課程內容簡單,但並不等於能獲高分(筆者就是例子),因為還需要了解題型、評分標準,掌握這些技巧並不容易。而且要考上大學,大家都同樣要準備得萬無一失,努力溫習,從備考角度而言,兩者都同樣承受龐大壓力。

又有人認為,經歷過高考的人,會較文憑試畢業生優越。筆者認為,在剛畢業的時候,高考畢業生或確實較成熟,畢竟高考生年紀較大,而且經歷過會考的「洗禮」,人生歷練較多,所以較成熟也不足為奇。

不過,進大學後,其實大家又回到起點,重新出發,差距亦越來越少,甚至乎無。以筆者親身經驗,大學9成相熟同學都是文憑試畢業生,但其實與高考畢業生,根本都沒太大分別,只是經歷過不同的公開試。

回想自修的生活,絕不好過,看着身邊的朋友,大學生活多姿多釆,自己則原地踏地;他們談「上莊」、「Ocamp」、「走堂」,自己就聽得一頭霧水,感覺自己與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不過,幸而可以苦盡甘來,之後升到大學,又是一個好漢。

若你問我自修重讀是否好的出路,我不敢回答你,因為出路是因人而異,人生沒有必往成功的方程式,各人有各自的路,不過肯定的是,有志者事竟成,條條大路通羅馬,即使一次公開試失敗,也不應灰心。

祝願各位考生放榜順利,如願以償。

撰文 : 讀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