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優狀元:點解狀元都想做醫生?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7/12 19:05

最後更新: 2016/07/12 19:41

分享:

分享:

2000年,就讀香港華仁書院的蔡宗衡於會考考得10A成績,成為千禧狀元,當時他的志願是成為醫生;16年後的今天,他沒有當上醫生,而是在大學做研究,他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一様幫到人的事。面對年年港產狀元都說自願是要做醫生,蔡宗衡認為港生都傾向行前人成功的路,不敢談創意。

現為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的蔡宗衡,憑着納米粒子偵測慢性腎病的研究,令他獲得2016年「裘槎前瞻科研大獎」,是中文大學首位榮獲此殊榮的得主。

不過蔡宗衡坦言,狀元也是人,同樣要面對生活挑戰,亦非靠狀元之名可解決。他舉例,自己一直不懂踩單車和煮食,直至赴美留學,校園面積大得嚇人,又要學自己照顧自己,唯有從踩單車學起,亦學西蘭花炒帶子。他說現在從事研究,遇的困難比以前更艱辛,「天天都不知道如何處理!」

回想當年狀元及弟,蔡宗衡認為只是一個開始,不代表永遠都比人優勝。

許多時候只是那刻成績比較厲害,但16年後又如何呢?是否為社會服務呢?

蔡宗衡爺爺是中醫師,蔡宗衡曾想從醫,甚至將中西醫結合。不過他深知自己較喜愛研究,故選擇忠於自己,踏上科研路。中學畢業後,蔡宗衡赴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化學工程學士及碩士,再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工程系博士。雖然沒有從醫,但蔡宗衡大學時主要研究抗癌藥,目前研究的納米粒子亦應用於醫學上。他坦言:

我是『隔山打牛』,間接從事醫學,總算沒有偏離理想。

蔡宗衡指,社會環境改變,學生面對的壓力亦比以前大。「考試制度單一,一個考試入大學,從來沒有變過,但現在壓力可能更大。大學開放日,家長會陪子女參觀,家長會問許多問題,多了來自家長的壓力。」

雖然壓力增加,但狀元志向仍然「堅定」。蔡宗衡留意到,狀元普遍喜歡朝商業或醫學發展,他認為欠創意是原因之一。

他們覺得可靠,前人這樣行是可以的,後人就可以跟隨。這兩個行業都不需要創意,醫生可以怎樣有創意?手術刀歪了1厘米,病人可能已經一命嗚呼。

放榜在即,蔡宗衡期望眾莘莘學子上到大學能認真學習,畢業後增加本港競爭力,幫助社會發展。同時,蔡宗衡亦期望他們追逐理想,不要輕易放棄。他寄語:

不要停止追尋理想,16年後回望,要發現自己是真的做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