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本來無一物 「零葬」回歸自然

City

發布時間: 2016/08/02 08:00

分享:

分享:

(政府新聞處圖片)

新一代看待殯葬,較上一輩願意從簡,日本卻走得更前,興起無葬禮無墓地、不留骨灰的「零葬」,連拜祭也不用!若在本港,肯定毋須再擔心龕位逼爆,只是如此徹底,港人能接受?

身後事非小事,華人向來著重喪葬事儀,既有人不惜工本厚葬,花大錢買棺木、辦葬禮,就算是薄葬,也設簡單儀式,向逝者致最後敬意。不過,本來也有厚葬傳統的日本,近年卻興起零葬,比起薄葬更「薄」更簡單。

所謂零葬,就是在過世後,一切歸零,斷氣之後直接送去火葬場,不舉辦葬禮,且火化之後,也不帶走骨灰,於是更不用墓地、不用拜祭。

這種默默離開的方式,大家或覺得神奇,但近年在日本愈見流行,據當地調查,每5個日本人就有1人選擇零葬。當地學者島田裕巳,近年更以此為題材著書且推廣。

與傳統的喪葬儀式相比,零葬把複雜變簡單,真正塵歸塵、土歸土,也更加符合現行全球著重的環保概念,相信不少人也會讚賞日本人看透生死。不過,吊詭的是,日本人真的如此豁達嗎?零葬的流行,固與日本人不願為他人添麻煩的文化有關,但更多的,也是側面反映當地社會的問題。

零葬的盛行,其一與錢有關。一如本港,日本的殯葬費用不便宜,辦一場葬禮,平均費用就要約250萬日圓(約18.9萬港元),若加上墓地,就要高達500萬日圓(約37.8萬港元)。

相反若是零葬,只需火化的費用,價錢就可以低至20萬日圓(約1.5萬港元)以下。所以,不少日本老人揀零葬,其實是在儲蓄不多、又不想加重後人分擔之下的選擇。

在成本問題外,其二則與當地社會的人情有關。當地因少子化、人口老化,出現大批獨居老人,他們在退休之後,失去工作和社會聯繫,子女又離家到城市工作,少有回鄉,當地近年出現不少在死後無人拜祭的「無緣墓」。

在生時少與人來往,離世後的葬禮未必有多少人參加,就算有墳位,也不見得有多少人探訪,令不少人寧願零葬。這些原因,相信不教港人羨慕。

對於本港而言,港人近年也大有簡化喪葬事宜的誘因,既是在殯儀館舉行葬禮,費用高昂,且在本港要找一個龕位,更是殊不簡單。生前排隊上公屋,死後一樣要排隊輪候陰宅,且隨時一等就是三五七年,若找私營龕位,價錢隨時可以是數十萬元,堪比供樓不易負擔。故此,不少人的心態,也漸趨向化繁為簡。

只是要去到零葬,難度高。華人重視慎終追遠,零葬與此可謂背道而馳,要拋開不辦葬禮、不留骨灰,已不見得容易。再者,本港的社會關係,雖較以往也有薄弱化傾向,但也不至於「無緣社會」,逝者的子女、親人等,也不希望讓逝者「孤獨」離去,以此來說,零葬無法興起,某程度也反映了香港家庭有關懷的一面。

零葬難出現,但本港隨著骨灰龕位不足,且死亡人口每年增多,未來更供不應求,讓喪葬從簡的風氣,確實為本港所需,就如近年引入的海葬、花園葬等,在舉行葬禮儀式之後,把骨灰撒向大自然,也是變相紓緩本港的龕位不足問題。

政府的趨勢,肯定是推廣大眾走更環保的殯葬儀式,觀念漸轉變的年輕人,也會傾向較簡單的方式。固然,人來到世上孑然一身,回去時候也帶不走任何東西,明白這道理,可能厚葬、薄葬還是零葬,也不需介懷,只是要看能夠如此豁達的人,究竟有多少?
 

近年新興自然葬

海葬:近年多個地方如台灣、香港、內地等,都推廣海葬,本港食環署現時有免費渡輪服務,接載市民到指定海域進行骨灰撒海儀式,去年選擇海葬的宗數為逾800宗。廣州政府今年更指,市民若選擇海葬,可獲津貼1,000元人民幣

花園葬:本港現時有八個設於哥連臣角、鑽石山等地的紀念花園,可供市民申請免費撒放骨灰,然後在花園牆壁上裝置牌匾,紀念先人

樹葬:樹葬即把死者的骨灰,放到樹木的根部,或拋灑在草坪上,本港曾經一度引入,但因反應欠佳而取消;但在台灣、澳門等,也有推廣樹葬

鑽石葬:即把親人的骨灰,製作成人工鑽石,技術源自歐美,後來商家亦將此推廣到台灣、香港等地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