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璐作品展 畫出舊香港情懷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6/09/09 15:13

最後更新: 2016/09/09 21:20

分享:

分享:

摘蓮霧。(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或許你不認識蘇美璐,但你必定看過她的插畫。多年來蘇美璐的插圖一直與蔡瀾的文章如影隨形。最近蘇美璐在長春社辦畫展,展出她以其母親何淑珍撰寫的回憶錄《珍收百味集》作藍本的120幅插畫作品,此書由蔡灁提出,並玉成了皇冠出版社出版,並策劃了在長春社的蘇美璐《珍收百味集》畫展。當中畫出了五、六、七十年代的舊香港,水墨彩筆下呈現了一種歷史印記的美,不但勾起香港的集體回憶,也見證了母女間的情。

何淑珍女士、蘇美璐及蔡瀾於畫展開幕禮。(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在舊式唐樓,一屋十二伙的日子。(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蘇美璐母親何淑珍,原名王淑珍,出生不到一歲,父親因抗日身死,後隨母親及外祖母來港,輾轉改嫁何姓繼父,先居於大角咀,後居深水步欽州街。《珍收百味集》並非食譜,而是何女士從出生談至退休生活,輾轉從東莞來到香港,在赤貧頑境及母親亦猝逝,如何慢慢有入學,讀書及成長機會。

荔園,擲階磚遊戲。(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她行文素淡,但說的都是戰後香港百廢待興,在不同環境苦苦掙出來的環境,五六十年代的情境一幕幕在蘇美璐的插畫,及何女士的文字中出現,期間旁及她的戀愛、做工、上學及母親去世。

六十年代的板間房,人迫迫的打麻雀。(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這些情景皆是我們父母輩的共同經驗,搭火車往沙田旅行,在荔園遊樂場玩擲磚遊戲、一屋十二伙人擠身板間房、倒夜香的大嬸,學鈒骨車衣等等,一切活靈活現,都是當時低下層的生活平常但盡得社會鱗爪。

偷看通勝。(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印象最深是,何女士因偶然機會,能入讀立校於深水步的新亞書院唸小學,後又輾轉往德貞唸中學,一步步地以知識來充實自己;另一幕情景,是她人生第一次截的士,正是母親昏倒猝逝的一幕,這幅畫亦有在今趟畫展中展出。

第一次截的士,正是母親昏倒街頭。(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一幅幅五、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日常,筆觸好不熟悉,那是蘇美璐獨一無二的溫熱水彩畫,畫出了母親和外祖母的「告別」。後來,成家立室、培育自己的子女,及後子女長大成人,而與亦是老師及丈夫的蘇先生移民經歷,輾轉就是一代中國人香港人的印記。當中記下了一個小女人在大時代下的生活、愛情,同時見證着香港民生、社會發展的變化。

九龍城的樂口福。(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蘇美璐用畫筆親近了母親的過去,如她在書中序所言,「藉此感受母親的情懷,重溫兒時在香港的生活細節,做回自己。」蘇美璐筆下便有把嬰兒揹在背脊上的媽媽、勤勞擺檔的小販、穿膠花的家庭主婦等,都是小人物掙求存的片段。透過這些生活速寫,真正反映了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

當時物資匱乏,過新年是一家聚頭熱鬧日子。(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這120幅香港老故事現正於歷史悠久的古蹟建築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展出,地方是蘇美璐選的,切合了書中的舊香港。同時亦設訂購,為保120幅畫的完整性,觀眾可訂任何一幅,但由蘇美璐再親筆重畫。

蘇美璐 Profile

蘇美璐專程回港出席其畫展,身後是其插畫原作,共120幅。(圖片由主辦者提供)

著名繪本插畫家蘇美璐,出生成長於香港,後畢業於英國南部的布萊頓藝術學院,多年前移現居得蘭群島。多年來她一直是蔡瀾飲食專欄的御用插畫師。

info

蘇美璐《珍收百味集》畫展

日期:即日至9月30日

時間:10AM-6PM

地點: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香港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

 

【其他熱話】8個步驟投資移民台灣 330天成台灣人

【其他熱話】南山邨嚐1元1條魷魚條 必食三寶係乜?

【其他熱話】一幅圖睇晒中、港、台、日iPhone 7 官網售價

【其他熱話】換 iPhone 7、7 Plus 的5 個理由

 

 

撰文 : 蘇珊 TOPick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