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窮學子追落後 「弱勢名額」幫到手?
發布時間: 2016/09/12 08:00
人人都想贏在起跑綫,但來自富或窮的家庭,起跑點已大不同,英國新首相文翠珊試圖挽貧童劣勢,擬在中學設名額予弱勢、又或為貧童加分,拉高他們入名校機會,是否能助其一把?
「上品無寒門」的景象,既出現在古代,也在今時今日的校園。本港的名校向來被指基層學生偏少,但事實上,全球皆一樣。在英國,家庭年收入不足16.5萬港元的基層學童,比例達到同齡人口的14%,但在當地的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即受歡迎的公立中學,基層學生卻僅得3%。
當地新上場的首相文翠珊,上周開宗名義批評,這樣的教育制度之下,決定學生到甚麼學校的因素,就是家庭財富,認為此非常不公平。據BBC上周五報道,她提出教育大改革,有甚麼招數?就是既加大當地文法學校的數目,且擬規定新的文法學校,為貧童設一定名額,亦即「弱勢名額」。
其實當地的文法學校之中,現今已有約30間,有特別考慮基層學童,設立較低分數的入學綫,加大他們的機會,如今文翠珊之舉,是明顯要把這做法進一步深化。
政府介入、且在入學政策上幫窮學子一把,近年已成為不少地方的做法,包括美國、內地,也有在大學或高中,給弱勢學生一些「優惠」,如專有名額、加分等。
在升學時幫助窮學生,一方面有助加強政府協助弱勢的形象,且另一方面,更希望實際帶來好處,就是加快社會流動。基層學童相比富有學生,早在起跑綫已輸蝕,2011年就有教院研究,指早在幼稚園,窮學生的中英數成績,已比家境好的學生,低5至8%,且若是成績欠佳,不像富學生般有錢補習,又或考不上本地大學,更無出國留學、爭一個學位的機會。
窮學生在升學機會、向上流方面蝕底,跨代貧窮的問題,就更難解決。若能夠在教育機會之上,多幫助一把,以求減少世襲貧窮,長遠而言,連帶社會的福利開支,也有望減少。政府的盤算,更是看重這些實質益處。
只是到現實層面,政府之手伸入學額分配,卻易惹起極大爭議,就算是幫窮人,也不一定討好。
此既是劃分了弱勢名額,變成另類的一群,有可能造成標籤窮人的效應,甚至高分的窮學生,也會被當作不靠學術能力入名校,形成校內歧視。
但更複雜的,還屬是否合乎「公平」原則?此爭拗更大。若是特別為貧童設獎助學金,中上層家庭不會反對,又或為貧童提供平價或免費補習班,家長也少有不滿,但為某一群人設保障名額,無可否認,在名校學額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或多或少就是擠掉了其他人的機會,在中上層家庭的眼中,極可能變成另一種不公平。
尤其現今中產家長,不少都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每月花費上萬元栽培孩子,務求把孩子送入名校,會否同意劃定名額方式,拉窮孩子一把?尚存極大疑問。實際上,在英國政府的計劃曝光後,當地在野工黨亦反擊,認為是不公。
此莫說在英國,若在本港發生,相信大眾反對更甚。就如沙田區的受歡迎中學,近年為免跟同區弱勢學校搶學生,自動自覺收起每年4、5個的留班位,已讓當區不少家長斥責不公。家長緊張至此,若規定每年一定百分比的學額,都予基層學童專用,反彈可能更強烈得多。
社會的貧富差距加大,富學生更有資源,窮學生要扭轉形勢,固不容易,而他們的弱勢情況,也會在社會關注下更顯現。大家都知道要幫,但是如何扶一把?如何才算平等?卻往往難有共識。
撰文 : 沈帥青